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6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炳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燃燭照明。引喻日夜不輟,好學不倦。漢.劉向《說苑.卷三.建本》:「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也作「秉燭」。
炳燭夜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惋惜光陰易逝,故持燭夜裡遊玩。比喻及時行樂。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也作「秉燭夜遊」。
戶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門外。《後漢書.卷一二.彭寵傳》:「小奴意欲解之,視戶外,見子密聽其語,遂不敢解。」《三國演義》第二五回:「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
一塵不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祖籍范陽。初從弘忍學法,後在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為禪宗六祖。所開啟之頓悟法門,成為禪宗的正統。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後支派並起,成為唐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 (2) 秀:神秀(西元606∼706),唐代高僧,俗姓李,汴州尉氏人。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弘忍死後,在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傳法,聲名遠播。後為武后召到京師,朝野景仰。因在北方傳法,故其法...
一塵不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祖籍范陽。初從弘忍學法,後在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為禪宗六祖。所開啟之頓悟法門,成為禪宗的正統。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後支派並起,成為唐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 (2) 秀:神秀(西元606∼706),唐代高僧,俗姓李,汴州尉氏人。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弘忍死後,在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傳法,聲名遠播。後為武后召到京師,朝野景仰。因在北方傳法,故其法...
一塵不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能1>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2>偈3>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注解〕 (1) 能:慧能(西元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祖籍范陽。初從弘忍學法,後在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為禪宗六祖。所開啟之頓悟法門,成為禪宗的正統。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後支派並起,成為唐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 (2) 秀:神秀(西元606∼706),唐代高僧,俗姓李,汴州尉氏人。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弘忍死後,在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傳法,聲名遠播。後為武后召到京師,朝野景仰。因在北方傳法,故其法...
倦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倦怠的神色。《三國演義》第二五回:「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
觀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書。《三國演義》第三回:「是夜二更時分,布提刀逕入了原帳中,原正秉燭觀書。」
沒店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輕浮、不振作。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你個顏叔子秉燭真個堪,柳下惠開懷沒店三。」也作「沒搭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