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供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擔任職務。《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我沒作過外任,自從癸未那年,僥倖之後,就在翰林院供職。」
|
金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翰林學士。因唐代翰林院與金鑾坡相接,故美稱翰林學士為「金鑾」。
|
葫蘆依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依樣畫葫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臣陶穀博學多識、文筆很好,擔任翰林院學士一職多年,一直期望能受到重用,可是幾次晉升為宰相的人,往往文筆不如他,名譽和聲望也都在他之下。他心裡很不平,於是要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推薦他,並認為自己在翰林院任職多年,為國家盡心盡力,應當升職。但宋太祖並不重視文學,認為翰林院學士所草擬的典章制度,只是拿前人的舊本來改動字句,就像俗話說的依照葫蘆的樣子畫葫蘆罷了,哪裡需要盡什麼力?陶穀知道後就在翰林院的壁上寫下一首詩,自嘲只能「依樣畫葫蘆」,不能有所作為。後來「依樣畫葫蘆」被用來比喻一味模仿,毫無創見。
|
侍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主掌教授諸王經書。南北朝、唐、宋諸王府,有侍讀、侍講的官吏。唐有侍讀、侍講等學士。宋、元、明有翰林侍讀學士及侍讀。清翰林院、內閣,亦有侍讀學士及侍讀等官。
|
永樂大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明朝成祖敕編,聚經史子集等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按韻編排成書,王圻《續文獻通考》謂一萬一千一百冊,繆荃蓀謂一萬二千冊,為四庫全書編修前中國典籍之最大結集,惟迭經兵火,屢有散失,民國初年由翰林院移存教育部圖書館者,僅存六十冊。
|
置若勿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1554∼1612),字美命,明湖廣江夏人。博通典籍,授編修,曾為光宗講官,後為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萬曆年間,妖書事起,禍延正域,去官還籍,命幾不保,後舉朝為之不平,得以倖免。十年後卒於家,追贈禮部尚書、太子少保,謚文毅。
(4) 嘿:音ㄇㄛˋ,沉靜無聲。同「默」。〔參考資料〕 明.周順昌〈福州高璫紀事〉(據《周忠介公燼餘集.卷一》引)按臺以考察、閱操兩大事命三司諭稅監出陳,二守不聽,會諡詔將臨,復嚴諭速出迎詔,竟置罔聞,其悖逆至是,他奚論耶!
|
太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編載史事兼掌天文曆法。秦漢稱為「太史令」。魏晉以後,修史之職轉歸著作郎,太史則專掌曆法。隋改為太史監,唐改為太史局,宋則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元改名太史院。明清改為欽天監,修史之職則歸於翰林院,故俗稱翰林為「太史」。
|
館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明、清兩代稱翰林院為「館閣」。
|
照樣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依樣畫葫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臣陶穀博學多識、文筆很好,擔任翰林院學士一職多年,一直期望能受到重用,可是幾次晉升為宰相的人,往往文筆不如他,名譽和聲望也都在他之下。他心裡很不平,於是要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推薦他,並認為自己在翰林院任職多年,為國家盡心盡力,應當升職。但宋太祖並不重視文學,認為翰林院學士所草擬的典章制度,只是拿前人的舊本來改動字句,就像俗話說的依照葫蘆的樣子畫葫蘆罷了,哪裡需要盡什麼力?陶穀知道後就在翰林院的壁上寫下一首詩,自嘲只能「依樣畫葫蘆」,不能有所作為。後來「依樣畫葫蘆」被用來比喻一味模仿,毫無創見。
|
玉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北宋太宗淳化年間,賜翰林「玉堂之署」四字,後遂用玉堂代稱翰林院。宋.黃庭堅〈病起荊江亭即事〉詩十首之七:「玉堂端要真學士,須得儋州禿髩翁。」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