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洪醒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台灣文學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精神獲得普遍共識。而洪醒夫的農村小說,亦可溯源日據時代以來農村文學傳統,聯結成一脈相承的系譜。其作品類別涵蓋很廣,舉凡現代詩﹑小說(短篇為主)、散文、報導文學、評論都有其心血結晶。但他不是個多產作家,其文學創作態度嚴謹,作品在發表前後,都會細心校對、修改。並且,他身兼國小教職及雜誌助編,文學創作只能在餘暇之時從事。 寫作特色:與宋澤萊相比,洪醒夫堪稱更為正統和純粹的「鄉土文學」的承續者。從文學淵源看,他延續了黃春明的被視為最「純正」的鄉土文學的一脈,並雜揉了王禎和等其他鄉土文學作家的一些筆法。...
緊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十分密切,不可分開。如:「緊密聯結」、「緊密結合」。
行為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過一系列細小的步驟按順序逐漸達到的。人類之所以比動物高明,是因為人類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刺激---反應聯結。課程目標與行為目標幾乎成了同義詞,這主要是由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1949年)一書的影響。泰勒在該書中強調,在課程目標確定後,要用一種最有助於學習內容和指導教學過程的方式來陳述目標。泰勒指出,人們在實踐中往往容易犯這樣的錯誤:(1)把目標作為教師要做的事情來陳述,但卻沒有陳述期望學生發生什麼變化;(2)列舉課程所涉及的各種要素,但卻沒有具體說明希望學生如何處理這些要素;(3)採用過於概括化的方式來陳述目標,但...
悟」與「嘗試錯誤」對立起來也是不符合實際的。但是它重視整體,強調頓悟,看到人的智慧作用,比桑代克的「聯結學習論」更少機械性,更符合人的有意識學習的特點,是有積極意義的。這一學說對後來學習理論的發展有相當的影響。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格式塔學習論英文關鍵字:Gestalt Theory of Learning 參考資料註1顏慶祥●湯維玲(1994)。教育百科辭典,頁355~356。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
資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人擁有社會資本的多寡,端賴社會關係的網絡之大小,以及相關成員所擁有的資本總量,因此,社會資本的串聯結合,是階級形成的重要因素。
建構取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或家長)或其他有能力的同儕的協助而縮減。另方面,他認為學習如思考,有主動建構的涵義,是計畫或策略地聯結新訊息到先備知識的活動;學習不僅是個人的事,還要重視社會脈絡,要由環境的角度去設計,並透過人際經驗的發展維持。維氏的觀點影響社會建構論,事實上要為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下定義並非易事,因為激進的建構論與社會建構論的主張頗為分歧。然其共同主張大抵包括:人們知識形成是主動建構而非被動接受;知識並非真理而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知識有其發展性並非一成不變。 對傳統教學的三項批評1.還原主義(reductioni...
促進類化的技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過的策略。第二個教學後可以使用的技巧是,幫助學生將學到的新技能和環境中的自然增強物(內在增強物)相聯結,以便於使該技能能繼續維持。例如,教導閱讀時,老師可以指定兒童閱讀他們特別感興趣的書籍或雜誌。做為家庭作業,雖然這些讀物不一定是好的文學作品。不過,一開始,看漫畫書比看文學經典作品要好,因為對某些兒童而言,看漫畫比較能將新技巧與閱讀的樂趣相聯結,從而更容易類化到學校之外的情境。最後一種方法是,老師可直接增強類化行為,以便增加類化。例如,若有學生將...
次級增強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有燈亮就能增加反應次數,進而延長消弱作用;所以我們就可以說:在食物獲得期(訓練期)內,燈光與食物的聯結,使它發展出一種次級增強作用的特徵。如果燈光沒有與原級獎賞聯結,在消弱期間就不會產生類似的效應。 學說摘要  開勒和熊佛德將次級增強作用摘要如下:1. 一個能引起增強作用或伴隨增強作用的刺激,也會得到其自身的增強價值。我們稱它為制約的、次級的、或衍發性的增強作用。可是當次級增強作用重覆地應用到最後在缺乏原級增強的反應上時,這個次級增強作用就會被消...
聯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聯絡、聯結、結合
社會依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社會依附1.1 依附關係的發展1.2 中英文關鍵字1.3 參考資料 社會依附  社會依附係指嬰兒與母親或照顧者之間所建立的情感聯結,英國精神病學家包爾比(Bowlby,1958)首先運用這個名詞,來說明個人與親密伴侶間的強烈情感聯繫。就一般嬰兒而言,大約在6個月左右,便會明顯的表現出認識母親、想要主動接近母親、看到母親時特別高興,以大哭或發聲來引起母親的注意;母親離開時會產生焦慮、不安等行為,這些行為均屬社會依附行為的表現。人類依附關係形成的關鍵期在出生第一年,而好的依附行為,因為依附人物可能成「安全堡壘」,從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