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假面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在爪哇(Java)中部的山區地帶,所拉卡爾達(Soerakarta)蘇丹統治的領土上,住著假面舞者,他們在當地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任何婚禮與節慶都少不了他們的祝興。在村莊裡,還有一個專門幫假面舞者裝扮、製作服裝與指導表演技術的阿土蘭吉若曼(atoeran ginoman)的團體,他們是世代相傳的祖傳事業。通常在所拉卡爾達蘇丹領地上,新郎娶親隊伍前往清真寺時,在前頭的假面舞者扮成大眼、露牙、類似獅子的怪物,頭上插著孔雀羽毛作成的巨大扇子,還有狹長的旗子與花朵,身披彩色細棉印花布(batik)與長達3又1/2尺的褶邊馬褲;後頭的舞者則拖著10尺長的棉布尾巴,他們時而旋轉、時而躍向空中,再突...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沙基族特技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奈及利亞約魯巴人(Yoruba)的沙基族為唯一有特技舞者的部落。沙基男人組成的樂團在各個村落表演,每到達一地,他們即豎起一平滑的木桿,約十八呎高。一樂團只有一或二位為特技舞者,其餘敲打有瑪瑙貝裝飾的葫蘆,提供舞蹈節奏。最初當觀眾聚集時所有的男人圍著木桿跳舞,然後第一位舞者和敲擊葫蘆的領導者唱歌表示他們準備好要開始表演。每一個表演動作有各自的歌曲,在擊葫蘆聲伴奏下,告訴舞者該如何動作,例如「像蛇爬行」:舞者僅在腰到足踝間繫一塊布,他跳上木桿,用腳和身體抓緊木桿,完全沒用到手的情況下爬到桿頂,在桿頂時他倒立,大聲唱歌,像蛇形般彎曲,頭向下,仍然未用手地往下爬,敲擊葫蘆者在同時圍著木桿跳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優雅首席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語。具有典雅風度與貴族氣質的首席舞者。
Gail Grant《Technical Manual an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Ballet》1982、臺灣商務印書館《袖珍法漢詞典》1998。
|
契涅婁斯舞;契涅羅斯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是墨西哥南部特帕茲堤蘭(Tepaztlan)廣場上,由一群男士表演的舞蹈,深受西班牙的影響,其最大特色是舞者圍成一圈,一邊用高跳躍動作,一邊繞圈移動,此舞蹈和跳這個舞的舞者都被稱為Huehuenches或Chinelos。一般而言,舞者們屬於中產階級人士,他們極重視這個儀式,在嘉年華會當天下午三點,從教堂前的庭院開始一直跳到晚上。舞者們身穿自肩膀以下寬鬆之紅黃綠三色相間的長外袍,由絲絨與綢緞精心剪裁而成,每位男士戴著一個有白色圓睜大眼和黑色尖長鬍鬚的面具,而這服裝最奇特的部份是頭上有個扁圓,其形狀像燈罩倒掛的頭飾,並且有一些小圖案、珠子、彩色玻璃作裝飾,頂端還加上鴕鳥羽毛。舞者們以手臂半...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克里班特;儀式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老克里特島北方諾薩斯(Knossus)神秘儀式克里班特卡(Korybantika)之儀式舞者,傳說中有九名克里班特舞者救過宙斯(Zeus);亦有一說,克里巴(Corybas)為克里特島之太陽神(Apollo)之父,他曾與宙斯爭論該島的王權歸屬。這些傳說皆無確證,事實則已不可考。然而,克里特島新王即位之時,王者坐於象徵王權的神聖圓圖座(kirke)中,克里班特儀式舞者九人將由祭司帶領繞著王座歌唱起舞。根據柏拉圖的說法,此禮稱為dronousis或dronismos。此禮儀中,這些儀式舞者代表神祇,身著盔甲,儀式行進伴以鼓樂、笛聲與銅鈸。此儀式由克里特島傳至希臘各地;而Ban這個字更是傳遍歐陸,...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女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摩洛哥南部提茲尼(Tiznit)以美麗和音樂技巧而聞名的舞蹈女孩。與古里明(Goulimine)的給得拉(Ghedra)舞者,僅距數哩,在提茲尼設一小工會,負責照料曾為舞者的年長婦女。屬她們專用,別具風味的舞蹈服飾係一僵硬長及足踝的黑袍,另有一白面紗,以及耳環和手鐲。女孩十幾歲時在單層房屋的低矮房間內,赤足表演。依照習俗在跳舞之前,會親吻每位觀眾的手,然後一起用力轉頭甩開面紗,露出用小條絲質頭巾包紮的頭。她們敲著小鼓,彈奏三弦魯它(lutar)或小指鈸,目光低垂,沿著房間移動,邊唱邊跳冗長緩慢的舞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蛇神儀式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西非埃維人(Ewe)的蛇神儀式舞者,指十至十二歲正值接受成年禮、名為「kosio」的年輕女孩。這些女孩住在特別圍起來的連幢茅舍內,學習頌歌、舞蹈以及有益村民的藥草知識,為期三年;有些日後成為靈媒,她們可能不結婚。埃維人每年在一定的時節,要向偉大蛇神祈求庇護,尤其在久旱災荒時。他們認為蛇神是四時運轉,喚醒大地生長的象徵,當新的玉米季,綠色新芽冒出時,要舉行祭典,為蛇神再找來一些新的新娘;祭典中會出現儀式舞蹈,通常跟隨頌歌和簡單的鼓樂。至於儀式則由少數一些男祭司所支配。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巴布沙與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由被譽為印度第一位跳舞的神父巴布沙.法蘭西斯(Barboza Francis)所創立。專以巴拉他納雅舞蹈藝術,演譯出印度及基督宗教的內涵。對他來說舞蹈是一種祈禱,一種生命的祭典與慶禮,更包涵所有的善在內。十八歲那年法蘭西斯選擇了修道司鐸職,並整合印度文化生活與基督的信仰。以印度歌曲、舞蹈及劇情來表達。他聘請Madhyasta大師有系統的訓練他跳巴拉他納雅舞。亦師承印度著名大師習舞,如Kuhernath、Tanjorkan、Rodhakrishan等大師加上Chandrasekhar教授,AnjaliMehr,SriPradeepBaruah先生及Nargis小姐鼓勵他追求自己的信念。後來...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91年。
|
原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八十年阿美族懷邵、卑南族斯乃泱等16位原住民青年在高雄「草衙山胞會館」所組成的舞團。在人類學者及原住民長者協助下,進入各族群、部落進行田野工作,學習並整理其歌舞文化,並將成果發表。
|
南巴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勒庫拉島(Malekula)原住民。該島位於澳洲東北新赫布里群島(New Hebrides)。馬勒庫拉島上有一些外來歐洲人,在此地製作乾椰肉,稱呼當地人為南巴人(Nambas)。南巴(Namba)以該地洋涇濱英文而言意為「包裹陰莖之物」。中南部的小南巴地(Small Nambas)男子以香蕉葉為特殊裝飾;北部大南巴地(Big Nambas)則以露兜樹葉為飾。南巴人可稱是新赫布里群島最具傳統文化的民族。當地民俗活動甚多,大都由巫師(或稱「毒」人;Poison Man)主持,在重大禮儀場上,婦女需迴避。由男子負責舞蹈的工作。因此,男舞者有時需裝扮成女人,手臂夾著殺豬棒,並且加以擺動。同時敲擊椰子...
National Geographic, Jan. 1972.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