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小組協力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技巧練習頁(約6-8個練習題)以及形成性測驗:1.說明頁:概觀教師要呈現之內容,解釋要精熟之技巧和解題步驟。2.技巧練習頁:每頁包含一些技巧練習題,每一技巧練習頁均介紹一個次技巧,逐步練習以熟悉完整之技巧。3.形成性測驗:包括兩個相同難度之測驗。 二、進行分組學生依能力、性別、社會背景等因素組成異質小組,經一段時間後再重新分組。 三、安置測驗在學習前先進行安置測驗,以便安排學生從最適合之個別化方案中開始學習。 貳、教學實施 一、分組學習教師在教學前先實施前測,並依前測結果給予學生一起點位置,學生依據以下步驟在小組中進...
乘除互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終變成除數=被除數/商數。透過上述乘除兩者的互逆公式,學生可更清楚瞭解運算結構的組成,且對於未來解題尚將有極大的助益,因此教導完上述概念後,老師應提供學生充分的練習題目,以使學生熟悉乘除互逆的性質與觀念。(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乘除互逆英文關鍵字: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參考資料註1劉秋木/著。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1996年初版,頁324~327,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註2蔡秉樺/著。促進理解的認知學習:國小數學學習地圖,2007年初版,頁339~341。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班都拉(Bandura)的社會認知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擦窗戶。c. 象徵模仿:電視、電影→偶像人物→隱士勇敢、正義。d. 抽象模仿:老師解析算術例題→學道解題原則。(5) 模仿學習絕非機械反應。(6) 觀察學習的四階段歷程:a. 注意階段。b. 保持階段。c. 再生階段。d. 動機階段。 二、啟示(1) 學生自律行為的養成。(2) 教師設計學習情境時,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與認知能力的差異。(3) 重視學習時團體本身的自主性。(4) 學習歷程重於學習結果。(5) 在團體情境中的增強與懲罰的適當運用。 三、班都拉社會學習論的摘要1. 假設--學習是環境、個人因素和行為三者間的互動...
移項法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利用提點的方式,鼓勵學生盡量寫出算式,如算式寫錯時,老師則在指導其錯誤之處,並給予正確之概念以及解題想法。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移項法則英文關鍵字:Shift regulation 參考資料註1李嘉淦/著。中學數學科教材教法,1986年初版,頁401~405。千華出版公司。註2蔡秉樺/著。促進理解的認知學習:國小數學學習地圖,2007年初版,頁153~155。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創意思考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7.讓學生選擇最獨特的問題解決法。8.實行或決定該方法。 參考文獻1.賈馥茗(1971)。數學(解題)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1-78。2.張玉成(1989)。如果有效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17-28。3.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台北:創意家族教育叢書。4.Parnes, S.J.(1967).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Scribners.
精熟學習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一明顯的例子來說,在數學的教學上,一個學生在尚未熟知加法的時候,又施以乘法的練習,於是在應用提的解題上,他們常常無法連結加法與乘法的關聯,甚至以為乘法是減法的延伸,而除法才是加法的兄弟,只因為他們斷截了兩者關聯處的學習,二者本是連結的事物,若斷了連結,則在學生大腦裡的學問,便是片段的記憶,而非一體的學習,因此在使用此一方法時,可以施以小天使,亦或團體學習的概念,讓學生彼此將強練習,也能抗拒教師一個人時間無法應對所有人的問題。 實際困難有些學生在面對不停練習時,容易感到困乏並且失去興趣,因此多數人在未得要領時,常常是在...
蘇門四學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無咎,鉅野(今屬山東)人,其生平見《雞肋集》(辭目)。是集又名《晁無咎詞》、《琴趣外編》。《書錄解題》則作一卷,稱《晁無咎詞》。原本為毛晉所刊,題曰《琴趣外編》,其跋語稱詩餘不入集中,故名《外編》,分為六卷。但與《書錄解題》皆不合,未詳其故。晁補之之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受蘇軾影響很大。 張耒張耒(1054-1114),北宋詩人。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縣)人,生長于楚州淮陰(今屬江蘇省清江)。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自幼...
提問探究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時。而提問探究學習法相當鼓勵將學生置於一主動學習之情境以鼓勵其主動建構知識。學生在此過程中主動嘗試解題,由此學習知識。(註2) 參考書目註1: Woolfolk, A. E. (201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2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註2: 丘立崗/主譯.蘇照雅/等譯(民95)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 台北:學富文化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提問探究教學法英文關鍵字: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
大事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書名。宋呂祖謙撰,十二卷。全書記載歷代重大事件,分為《通釋》二卷,《解題》十二卷。始於周敬王三十九年,迄於漢武帝征和三年。
因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大值,即為數學中常看到的最大公因數。學生了解因數的基本涵義後,可介紹短除法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更快的解題方式,而所謂短除法即為將各個數字擺放於同一列上,找出他們的某共同因數,而再將每個數分別除以此共同因數,如此反覆的操作,直到最後沒有共同因數為止,此時則將左邊所除的共同因數相乘後,即為各數字的最大公因數。(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因數英文關鍵字:Factor 參考資料註1蔡秉樺/著。促進理解的認知學習:國小數學學習地圖,2007年初版,頁394~402。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