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悲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例]她懷著悲天憫人的襟懷,幫助了許多貧苦無依的人。
九牛一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許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多數中的極少部分,對大體沒有什麼影響。唐.王維〈與魏居士書〉:「然才不出眾,德在人下,存亡去就,如九牛一毛耳。」也作「牛之一毛」。
百折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不屈不撓,堅忍不拔,屢敗屢戰反義:一蹶不振,半途而廢辨似: 撓,音ㄋㄠˊ。屈服的意思。不可寫作「饒」。 「百折不撓」及「不屈不撓」都有堅持不屈服的意思。 「百折不撓」專指受到許多挫折仍不屈服;「不屈不撓」則僅有不肯屈服的意思。 百折不撓 不屈不撓 辨似例句 ○ ○ 能堅持己志、~的人,都是勇士。 ㄨ ○ 老松樹在這場暴風雨中,~地挺立著。
退避三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舍,古代行軍時每三十里就停下來休息;三舍指九十里。退避三舍指為避免正面衝突或因害怕而主動讓步逃避,不與對方相抗。語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例]那位老師因為面貌嚴肅,上課時又嚴厲,許多學生看見他都退避三舍,唯恐被他叫住訓話。
鶴立雞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位名人。魏晉時期是個政局動盪的時代,許多人追求名利、攀附權貴,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人為了表達對險惡政局的不滿,不願同流合汙,轉而追求放蕩或以清談為主的人生,而「竹林七賢」就是這種風尚的代表。嵇紹就是「竹林七賢」中嵇康的兒子,嵇康因罪被懲治,使得嵇紹在十歲時就失去了父親,而與母親相依為命。後來山濤以「父子罪不相及」為由,把嵇紹推薦給晉武帝,於是武帝就任命他為祕書郎。惠帝時,則在朝中擔任侍中一職。有一次都城發生了動亂,嵇紹跟著惠帝到蕩陰去平亂,不幸落敗,隨行的官員死傷慘重,餘者或降或逃,只有嵇紹不顧個人生死的保衛著惠帝,但最後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量詞。計算聚集的人或物的單位。元.喬吉《金錢記》第二折:「我本是個花一攢錦一簇,芙蓉亭有情有意雙飛燕。」《鏡花緣》第七二回:「眾人因見亭內四壁懸著許多字畫,收拾的十分精緻,都不肯就走,分著這裡一攢,那裡一夥,圍著觀看。」
集思廣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軍師,他在教導屬下為官之道時說:「參與政事時,要結合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如果怕得罪別人而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工作就會有所損失。能夠反覆討論而得出合適的結論,這過程就像丟掉不好的東西而尋得寶物一樣。雖然人常常不能暢所欲言,但像徐元直就不會如此,而董和也是這樣,參與政事七年,只要有不完美的地方,必定親自給予意見,來回十次都不厭煩。如果你們能有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又有董和的勤勞,對國家盡心盡力,那我犯錯的機會也會少了許多。」後來,「集思廣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賠了夫人又折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送給人夫人,又折損了自己的兵將,大大吃虧。相傳周瑜曾施計,假裝要將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以取荊州,結果弄巧成拙,不但沒得到荊州,反而孫權的妹妹真的被娶走,並且又折損了許多兵將。後用「賠了夫人又折兵」以比喻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吃大虧。語出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
爐火純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中大意是說:煉丹時,將鉛汞置入丹鼎中,點燃爐火。紅光烈火,所冒之煙,已無黑色,火燄變成純正的藍光。許多成語典以為孫思邈這裡說的就是煉丹完成時的「爐火純青」現象。如果探究全詩,下文有「紫色內達,赤芒外射」的說法。根據《雲笈七籤.卷六九.第七返玄真絳靈砂篇》所云丹砂煉成金丹,有七個層次,叫做「七返」。「返」就是「還」,丹砂煉後返還成金,所以叫做「返」。其中第七返「玄真絳霞砂」,在鼎中會發「紅紫五彩霞光」,煉成的金丹就叫「絳霞之紫金」。由此可知,「爐火轉青」時,正是煉丹成就時,因此可以用來以喻事情到達精純完美的境地。
畫龍點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代王嘉所編的《拾遺記》中,蒐集了許多古代的奇聞異事,其中有一篇記載著秦始皇時發生的一件怪事。傳說在始皇元年,有個小國獻給秦始皇一位手藝精湛的工匠,無論是畫畫、雕刻都相當拿手。他雕出來的動物每隻都栩栩如生,繪畫工夫更是了得,隨便一出手便是一幅壯麗的圖畫。他曾畫了幾隻龍鳳,每隻都像真的在飛一樣,十分傳神。但是都沒有點上眼睛,因為聽說點了眼睛就會真地飛走了。在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也提到張僧繇曾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其中兩條一經點睛後,雷電大作,龍具有了生命,破壁飛上天去。後來「畫龍點睛」一語,就用來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得全體更加生動傳神;後亦用來比喻做事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