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劍拔弩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把他殺了,現在沒事了,大家可以收兵了。」眼見董忠已死,劉歆、王涉也只有自殺,這場密謀已久的兵變也就這麼失敗了。後來「劍拔弩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形勢緊張或聲勢逼人。 + 南朝梁.袁昂在《古今書評》一書中,評論許多書法家的筆法。其中韋誕是三國魏著名的書法家和製墨家。他寫的「章草」已臻成熟,有草聖之稱。袁昂認為韋誕的筆法:「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意思就是說韋誕的書法,就像龍盤繞著,虎振奮欲起,筆力雄健。像劍已拔出,弓已張開,筆勢豪放。後來「劍拔弩張」被用來形容書法筆力雄健。
插科打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引人發笑的舉動或言談。[例]原本緊張的場面,經他這麼一插科打諢,氣氛頓時輕鬆了起來。
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諱疾忌醫反義:知過必改,退思補過辨似: 「文過飾非」及「諱疾忌醫」都有明知有錯卻不願改正的意思。 「文過飾非」側重於以各種理由來掩飾錯誤;「諱疾忌醫」側重於不承認錯誤。 文過飾非 諱疾忌醫 辨似例句 ○ ㄨ 你明明做錯事,還找這麼多理由辯解,這樣~只會讓大家更難原諒。 ㄨ ○ 既然已經知道技術有缺失,就要立即改善,假如~,只會把問題變得更嚴重。
數典忘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什麼你會忘了這些史事呢?」籍談聽了便無話可說。等荀躒與籍談離開後,周景王又評論籍談說:「我看像籍談這麼忘本的人,後代子孫應該不會有什麼出息吧!竟然會列舉一堆典故來評論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後來「數典忘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忘本。
貽笑大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概就是這樣子的。曾經聽說有人小看孔子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行,本來我還不相信,現在終於相信了。看到您這麼寬廣無盡,才知道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眼光實在是太狹小了!如果我不是到了您這裡,那麼我就會有永遠被人譏笑的危殆啊!」後來「貽笑大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示稱讚或允許。如:「好!就這麼辦。」《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始作俑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語義3 成語故事4 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5 例句 出處 《孟子.梁惠王》:「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語義 首先制定用木俑來陪葬的人。用以比喻首先作惡事或先開惡例的人。 成語故事無。 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罪魁禍首 例句這件事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害,都要怪那個始作俑者。
悲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的動盪,哀憐百姓的疾苦。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趾高氣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時把腳抬的很高,樣子也顯的很神氣?」公孫戍說:「臣有三大喜事,還外加一把寶劍。」孟嘗君說:「為什麼這麼說呢?」公孫戍說:「您門下食客有好幾百人,卻沒有人敢進諫,只有我敢,這是臣的一喜;我的諫言能得到您採納,這是二喜;諫言又能讓您免於犯錯,這是三喜。為楚國護送象牙床的郢人登徒,他不願意送床,如果我能幫他的忙,他允諾送我一把祖傳的寶劍。」孟嘗君聽了並沒有生氣,對他說:「你接受寶劍了嗎?」公孫戍說:「沒有您許可,臣不敢接受贈禮。」孟嘗君說:「趕快把寶劍收下。」孟嘗君因為這件事,還在門板上寫著:「能讓我揚名,又能阻止我犯錯,縱...
望洋興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河伯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心裡覺得十分慚愧。他仰著頭嘆息說:「我本來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現在看到大海這麼寬廣無盡,才知道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眼光實在是太狹小了!」後來,「望洋興嘆」這句成語就從「望洋向若而嘆」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力量不夠而感到無可奈何。後人也有望文生義,誤解「望洋興嘆」為對著大洋興嘆,此解不可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