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饗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蓋有未確。此其三也。人臣饗君及后夫人饗饋之事,文獻有徵,或本其時禮法之所許。或拘執禮文,以為二者皆非禮致譏,其說蓋有可商。此其四也。鼎數以十二為極,十有二鼎為正鼎九,陪鼎三,鉶不得與其數。或謂鉶即陪鼎,其說蓋有可議。此其五也。左傳命宥乃天子躬親嘉勉,勤勞於王事之辭,或謂命宥即命酢,其說蓋有可疑。此其六也。
對證下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對症下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華佗...
禮有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禮尚往來」之典源,提供參考。 《禮記.曲禮上》太上1>貴德,其次2>務施報,禮尚3>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注解〕 (1) 太上:上古時代,指三皇五帝之時代。 (2) 其次:指三王之世。 (3) 尚:注重,重視。
明欺暗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假話欺騙對方。《西遊記》第一一回:「自出了森羅殿,見那陰司裡,不忠不孝,非禮非義,作踐五穀,明欺暗騙,大斗小秤,姦盜詐偽,淫邪欺罔之徒,受那些磨燒舂剉之苦,煎熬弔剝之刑,有千千萬萬,看之不足。」
宗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同姓大夫的婦人。《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公使宗婦覿用幣,非禮也。」
分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分異爭奪。《禮記.曲禮上》:「分爭辯訟,非禮不決。」
毀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哀戚憔悴的面容。《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戴良傳》:「及母卒,兄伯鸞居廬啜粥,非禮不行;良獨食肉飲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毀容。」
自暴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自暴自棄」之典源,提供參考。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應病與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對症下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華佗...
治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訓練軍隊、治理軍政。《禮記.曲禮上》:「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吳子.圖國》:「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