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4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財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財貨與賦。《書經.禹貢》:「庶士交正,底慎財賦。」《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令地貢,以斂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
平均地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父所倡的民生主義兩大原則之一。主要是為了防止土地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因此由地主自行報價,然後由政府照價收,必要時照價收買,漲價歸公,澈底解決土地問題而達成耕者有其田,並且防止地主因地租與地價上漲得到暴利。
掊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苛斂聚財物。《詩經.大雅.蕩》:「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也作「掊刻」、「掊剋」、「裒刻」、「裒剋」。
班門取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清廉著稱。 (3) 炳然:光明貌,比喻文采燦爛。 (4) 以贊關石:王緯時任鹽鐵轉運使,掌管賦,此指王緯有才華,用以處理賦之事。贊,佐助、輔導。關石,指賦。關,門關之征。石,音ㄉㄢˋ,賦之單位。 (5) 廌冠銀章:指作官。王緯時任御史大夫兼鹽鐵轉運使。廌冠,御史官帽。廌,音ㄓˋ,古代傳說中的獨角獸,能分辨曲直,會用角觸理虧之人。銀章,官印。光彩照耀天下。江湖:四方之地。 (6) 榮映江湖:光彩照耀天下。江湖:四方之地。 (7) 予:我。另本作「余」。 (8) 卜氏之學:指子夏之詩學。卜氏,卜商(西元前507∼400),字子夏,春秋時衛國人,為孔子弟子。擅長文學、孔門詩學,...
魂飛膽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身體,這時人們就用「魂飛魄散」來形容這種情形。在所引典源宋.劉宰〈鴉去鵲來篇〉中,形容農民受重賦苛之苦,弄得家徒四壁。因為無錢納而被處死的人很多,所以人們只要聽到烏鴉的叫聲,就知道又有人因為無錢納被處死,心中非常驚恐害怕,有如魂飛魄散。後來「魂飛魄散」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非常恐懼害怕。(二)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因此「魂飛魄散」有死亡的意思。在所引典源《西遊記》第四一回中,描述孫悟空因為被火焰焚身,便跳入水中滅火,結果冷水逼得火氣攻心,讓他一口氣喘不過來,就「魂飛魄散」,也就是死了。後來「魂飛魄散」這句成語或許就從...
少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職官名。秦漢九卿之一,掌山海池澤之,以供養天子。後漢改掌宮中服御等物,梁與後魏稱為「少府卿」,隋置為「少府監」,至明始廢。
幼稚教育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 15 條私人或團體對公立幼稚園或辦妥財團法人登記之私立幼稚園之捐贈,除依法予以獎勵外,並得依所得法,遺產及贈與法之規定免。第 16 條公立幼稚園或辦妥財團法人登記之私立幼稚園,進口專供教學使用之圖書及用品,經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證明,得依關法之規定,申請免
驩欣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歡欣鼓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歡欣鼓舞」這句成語是用來形容歡樂興奮的樣子。宋人蘇軾的〈上知府王龍圖書〉即見此一成語。這篇文章是蘇軾寫給新任知府的一封信,信中說:很久以來,人民被沉重的賦壓得喘不過氣,新任知府到職後,降低了人民賦,才讓大家如釋重負,像是從無底深淵裡被拯救出來。這種救人於急難之時的施為,對人民而言極為珍貴,所以大家「歡欣鼓舞之至」,對新任知府充滿更多的期待。「歡欣鼓舞 」用於群體,少用於個人。如清代小說《文明小史》第五四回描述秦鳳梧確定開辦煤礦公司後,便開始積極地進行一切,定出了大家的薪水,並打算從下個月一號即開始發薪,所以「大家都歡欣鼓舞起來」。這裡的「歡欣鼓...
上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唐、宋時地方上交給朝廷的賦。《新唐書.卷五二.食貨志二》:「分天下之賦以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西湖佳話.六橋才跡》:「東坡料明年民必然大饑,因又奏請朝廷,免上供米一半。」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礙公共交通工具與生活通訊等相關事宜之規劃及辦理。七、 財政主管機關:主管身心障礙者及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捐之減免等相關事宜之規劃及辦理。八、 其他措施由各相關目的專業主管機關依職權辦理。第三條本法所稱身心障礙者,係指個人因生理或心理因素致其參與社會及從事生產活動功能受到限制或無法發揮,經鑑定符合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所定等級之下列障礙並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為範圍:一、 視覺障礙者。二、 聽覺機能障礙者。三、 平衡機能障礙者。四、 聲音機能或語言機能障礙者。五、 肢體障礙者。六、 智能障礙者。七、 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八、 顏面損傷...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