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意同情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情投意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情投意合」典源作「意同情合」。馮衍,字敬通,東漢辭賦家,京兆杜陵人,生卒年不詳。少時有奇才,博通群書。王時馮衍辭不肯仕。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但光武帝埋怨馮衍遲不歸降,所以未加重用。後來外戚陰興、陰就因敬重馮衍的長才,馮衍即與之交往,並被聘請為司隸從事。馮衍寫了一篇〈與陰就書〉,說自己與陰就「意同情合」,並感謝陰就提拔之恩。因光武帝剷除外戚勢力,馮衍也因此獲罪,免官歸里,閉門自保,潦倒而死。後來「情投意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感情和心意相契合。
不謀同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謀而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謀而合」原作「不謀而同」,見於《漢書.卷一○○.敘傳上》。班彪是班固的父親,為東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漢末王篡漢,天下大亂,二十餘歲的班彪避難於天水,依附於反對新的隗(ㄨㄟˇ)囂,並藉機對他曉以大義,希望他能歸附漢室。有一次,隗囂問班彪:「以前周王朝崩毀,戰國群雄並起,天下分裂,歷經好幾代才又歸於統一。今天的情況也是如此,不知先生您認為天下將由誰來統一?」班彪便回答道:「漢室之所以衰亡,是因為成帝當年過度借重外戚勢力處理國政,讓王氏家族掌握大權,接下來哀、平二帝在位時間又短,所以才會讓王有機可趁。但王雖然取得政權,卻沒有獲得民心,天下百姓其...
壤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紛亂的樣子。《呂氏春秋.先識覽.知接》:「戎人見暴布者,而問之曰:『何以為之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序》:「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也作「攘攘」。
滅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辦理粗略。《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治民焉勿滅裂。」
杜門自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閉門不出,主動與外界隔絕。《漢書.卷四○.張陳王周傳.贊曰》:「及呂后時,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終。王陵廷事,杜門自絕,亦各其志也。」《後漢書.卷二五.卓茂傳》:「及篡位,遣使齎玄纁、束帛,請為國師,遂歐血託病,杜門自絕。」
百無一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命遭受摧殘,或事物遭遇變化,使得舊貌完全改觀,毫無遺留。《三國演義》第六回:「往者王篡逆,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盡為瓦礫之地;更兼人民流移,百無一二。」
踹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腳踩踏。明.孫仁孺《東郭記》第二二齣:「狡狐兔穿透了荒穴,牛羊踹蹋了殘碣。」
興兵動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員眾多人力去做某事。漢.張竦〈為劉嘉作奏稱功德〉:「興兵動眾,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也作「興師動眾」。
拉枯折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06∼220,由漢高祖劉邦創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被曹丕篡位而亡,共歷時四百餘年。因其間曾被王篡奪,後劉秀又將王消滅,重建漢室,故史稱漢光武帝劉秀以前為「前漢」,以後為「後漢」。 (2) 秦: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3) 鐫金石:雕鑿頌揚功德的箴銘。鐫,音ㄐㄩㄢ,雕鑿、雕刻。
機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國家機要大事。《漢書.卷九九.王傳上》:「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領機事。」《文選.陸機.辯亡論上》:「孟宗、丁固之徒為公卿,樓玄、賀邵之屬掌機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