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膠柱鼓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膠柱鼓瑟」典源作「膠柱調瑟」,出自於文子引用老子的一段話。老子說:如果有人單拿一代的法制,卻要求能歷代適用,以為不能有所不同。這種作法,就好像有人先用膠把瑟的弦柱黏住了,再來演奏它,就無法彈出高低的音調了。事實上,通達道理的人會隨時勢環境變化來通權達變,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所立法制也就不同。上古君王所立法制和今日所以會不同,並非今日故意要去和他們有所不同,而是古今時勢已經改變了。所以後代的君王不應一味依循古有的法制,而是要去學習古代君王因應時代需求的立法觀念,掌握這種觀念才能順著新的環境而有所調整變化。後來「膠柱鼓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變出,用來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
焦點團體訪談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說話的團體成員來發言,並觀察其行為和語言上的線索,以免造成免強與尷尬等場面4. 呈現冷場時,主持人不應太過緊張,應視此為一種具有意義的情感表示,適度運用技巧來移轉場面5. 受訪者往往會反轉角色,詢問主持人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只是在澄清研究目的,研究者可以直接回答;如果這些問題是一種避免表達自身感受的轉移注意力策略,則研究者應運用技巧(如:重述、澄清訪問者感受,或反問其他成員),以引導討論(三) 焦點團體討論之原則1. 簡單的自我介紹暖身,使參與者都能相互認識(介紹時可省略彼此的頭銜)2. 主持人應先界定討論過程中出現的術...
摩肩接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堅決不走小門進去。他面對這種情形也不發怒,只說:「出使狗國自然從狗門進入,但出使楚國這樣的大國,不應該走小門吧?」接待人員聽了馬上開大門讓晏嬰進去。到了楚王面前,楚王見到晏嬰這樣短小,不禁問他說:「齊國難道沒人了嗎?只能派你來。」晏嬰說:「齊國人口眾多,怎麼會沒人呢?」楚王又問:「那為何要派你來?」晏嬰說:「齊國任命使節都是看那國國君是否賢德,賢使就會被派到有賢君的國家,不肖使節就會被派到不肖的國家。齊國就屬我最不肖,所以被派來楚國。」這個故事表現出晏嬰人小志高的氣魄,運用他超人的智慧,反擊別人給他的汙辱。典源文章中晏嬰連續使用「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三個意象形容齊國人口眾多,人才...
置若罔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朱國幀《湧幢小品.卷九.閣臣相搆》1>沈蛟門2>惱郭明龍3>,不必言矣,難道便要殺他。妖書事發,沈在閣中,聞有中書茅姓者進言云:「外邊謂是郭侍郎。」沈嘿4>不應,遂傳出亂做,郭幾不免,此案遂為毒藥。當中書言時,沈宜厲聲力折,只因心中惱他,置若罔聞。推其微意,謂便做也得,遂揣摩迎合,甚至連及歸德諸名士,豈嘿之一字,真是相體。流禍無窮,千古炯戒。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明.周順昌〈福州高璫紀事〉。 (2) 沈蛟門:沈一貫(西元1531∼1651),字肩吾,號龍江,明浙江鄞縣人。為人耿介,歷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頗有盛名。與同事沈鯉不和,多相排擠,後於楚宗、妖書、京察三事處理不公...
駕輕就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送石處士序〉(據《全唐文.卷五五六.韓愈》引)河陽軍節度御史大夫烏公為節度之三月,求士於從事之賢者。有薦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穀之間,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人與之錢則辭。請與出遊,未嘗以事辭。勸之仕不應。坐一室,左右圖書。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河決1>下流而東注。若駟馬2>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3>、造父4>為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無求於人,其肯為某來耶?」從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為國,不私於家。方今寇集於□,師環其疆,農不耕收,財粟殫亡,吾所處地,歸輸之塗,治法征謀,宜有所...
一決雌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焦袁熹《春秋闕如編.卷二.莊公九年》:「春盟於蔇,夏而伐齊,不應到此,便爾退兵,故有乾時之戰,猶欲一決雌雄。積弱之魯,竟復不支,雖重為國恥,策書之文,不得而諱也。」
僧多粥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來的米也不購,所以造成外來大部分僧侶不高興轉而還俗當普通人去努力種田。比喻同一樣的職業人數太多,供不應求 ,造成市場飽和...自然能要這樣的職業的公司自然少了很多。 二、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二回:“師爺的席面是看得見的東西,再要來一個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不夠吃了。 三、例句1.「僧多粥少,一定得有人犧牲。」2.「現在的歸國學人日益增多,好的職位有限,照成 僧多粥少的窘況,令人有今不如昔之概」3.「越來越多的大陸孕婦來港產子, 這樣下去會令到香港的醫院變成僧多粥少的情況」4.「應徵這個職位的人很多,...
塑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舉例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塑造一詞,在行為取向的學習理論中,係指學習一個新技能或新行為時,只要學生更接近終點行為,就給予增強,直到最後學會了一個新技能或新行為。這種教學法就叫塑造。例如,在教導兒童繫鞋帶時,我們不應只是對他們說明如何繫鞋帶,然後等他們能夠自己完成整個動作時才給予增強。我們倒是應該這樣:在他們打好第一個結時,就給予增強;然後在能打環圈時,才增強他們。依此類推,直到他們能夠完成整個繫鞋帶的動作。像這樣,我們增強朝向目標的每一步驟,逐步塑造其行為。 舉例  塑造在班級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教學...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爾雅》。也有將十三經加上大戴禮記為十四經。其實在後世還曾將紅樓夢列入十三經為十四經,不過人們認為不應將後世作品列入十三經,因此不被承認。至今仍維持十三經。 十三經簡介 詩經《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春秋時期|春秋中期前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史記》認為是是由孔子所編定。但學者認為是由魯國樂官所編。周振甫,詩經譯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ISBN 9787534370670《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儲說下》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記載:孔子在魯國的時候,把魯國治理得很好。春秋時鄭國的子產當了五年宰相,也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二者都讓國家出現了「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