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憂國恤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慮國事,憐恤百姓。漢.徐幹《中論.卷下.譴交》:「文書委於官曹,繫囚積於囹圄,而不遑省也。詳察其為也,非欲憂國恤民,謀道講德也。」也作「憂國哀民」。
大智度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佛教典籍。一百卷。後秦鳩摩羅什譯。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注釋書。古來傳說作者為龍樹,但現代學界多不接受這種說法。書中引述資料豐富,為研究印度佛教史的重要資料。中國三論宗將它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合稱為「四論」。簡稱為「大論」、「智度論」、「智論」。
月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600?~650?)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派大師。南印度人。曾任那爛陀寺的住持。精通一切經論。龍樹中論最好的注釋家。是中觀應成派集大成者,對印度和西藏中觀思想,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中觀本頌明句疏》、《入中論》、《六十如理論疏》等傳世。
笄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丱,孩童的頭髮束成兩角的模樣。笄丱指剛成年的時候。漢.徐幹《中論.卷上.脩本》:「君子修德,始乎笄丱。」
有眼共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有目共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睹,看見。「有目共睹」原意指凡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得見。漢朝徐幹在《中論.卷上.貴驗》一文指出,做人說話要有信用。想要別人信任自己,則要少說多做,確實履行自己所說過的話。時日一久,事情就變得顯明;事實顯明,則只要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得見,有耳朵的人都聽的到,豈可用不實的言辭騙人!後來「有目共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事實極為明顯,眾所周知。如元代李翀《日聞錄》:「日月東出而西沒,有目者所共睹。」是說太陽和月亮從東邊出來西邊落下的自然規律,極為明顯,眾所周知。
四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預流果)、斯陀含果(一來果)、阿那含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四者。《中論》卷四:「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八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約西元二、三世紀佛教思想家龍樹所撰中論一書中,詮釋般若空義的綱領,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種。傳入中國後,成為三論宗重要學說之一。也稱為「八不中道」。
知其一不知其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僅知事物的一部分,而不知其他的部分。指對事情缺乏澈底的了解,未能有全面的認識。宋.蘇軾〈上文侍中論強盜賞錢書〉:「比來士大夫好輕議舊法,皆未習事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明.高明《琵琶記.牛小姐諫父》:「夫人,你知其一,不知其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豈可陷親於不義?」也作「知其一不達其二」、「知其一未睹其二」。
止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息毀謗。漢.徐幹《中論.卷上.虛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宋史.卷四一○.列傳.曹彥約》:「今若徇文帝緣情之義,法太宗繼絕之意,明示好惡,無隙可指,雖不止謗而謗息矣。」
二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世俗諦和第一義諦。在非心智感官錯亂下所認識到的真實狀況,佛教依凡夫和聖人認知的差別,分世俗諦和第一義諦。世俗諦是指凡夫所認知的真實;第一義諦是指聖人所認知的真實。《中論》卷四:「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