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6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四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釋迦牟尼總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應取應捨之道,提出苦、集、滅、道四諦的教法。因這四項教法是真實、無錯亂,所以稱為「四諦」。苦諦謂生死輪迴是痛苦、不圓滿;集諦謂產生痛苦的原因;滅諦謂痛苦的息滅;道諦謂息滅痛苦的方法。四諦間的關係:苦諦是結果,集諦是原因,滅諦是結果,道諦是原因,苦、集應捨棄,滅、道應取應行。《中論》卷四:「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也作「四聖諦」。
無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大乘佛教中觀派認為沒有任何現象是真實的,所以一般所謂「生出某東西」的概念,在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中論》卷一:「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2)不再生死輪迴。也是阿羅漢的詞義之一。《西遊記》第九回:「那金山寺長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無生妙訣。」
徐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1~218)字偉長,三國魏北海(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南)人。博學能文,恬淡不仕,著有《中論》二十篇,及〈橘賦〉等數十篇。曹丕謂其:「辭義典雅,足傳於後。」為建安七子之一。
鳩摩羅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為梵語kumārajiva的音譯,義為童壽。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父籍天竺,而鳩摩羅什則生於西域的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七歲隨母親出家。博讀大、小乘經論,名聞西域諸國。秦弘始三年姚興派人迎入長安,翻譯佛典。共譯出《大品般若經》、《維摩詰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成實論》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成就,不僅在於系統的介紹般若、中觀之學,在翻譯上更一改過去滯文格義的現象,辭理圓通,使中土誦習者易於接受理解,開闢後來宗派的義海。弟子多達三千人,著名者數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著,稱「什門四聖」。著作不多且多亡佚,有《十喻詩》、《通三世論等傳世》。簡稱為「羅」、「什」。
無孔不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寫成「水銀瀉地,無竅不入」,例如:清代方苞編了《正嘉四書文》一書,在卷四中收錄了歸有光的文章,其中論述到《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就說他讀了宋人「五子書」,融洽貫串,拿起筆寫下心得,有如「水銀瀉地,無竅不入」。後來「無孔不入」自行獨立成一句成語,原本是無所不通達的意思,後轉用以譏諷人善於鑽營,有機會就鑽。
戲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違反真理,對善法的增長沒有任何利益的言論。《中論》卷一:「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異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1)謂不同的特徵。《維摩詰所說經.卷下.見阿柹佛品第十二》:「不一相,不異相。」(2)個自的特徵。《中論》卷一:「若染及染者,先各成異相。」
彖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經》中論斷六十四卦卦名、卦辭的文字,為十翼之一。
作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製作用於殉葬的木偶,因其面目似人,故孔子厭惡創始者的不仁。《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後以作俑指創先製造壞事、首開惡例。宋.蘇軾〈上文侍中論榷鹽書〉:「且禍莫大於作始,作俑之漸,至於用人。」《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陳木南道:『論起這件事,卻也是杜先生作俑。』」
胡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指北方和西北方各民族的語言。《資治通鑑.卷二七六.後唐紀五.明宗天成四年》:「上退朝,多召入便殿,訪以時事,福以胡語對。」唐.杜甫〈詠懷古跡〉詩五首之三:「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也稱為「胡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