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個案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研究設計3.1 設計形式3.2 設計要素4 研究步驟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特徵1.焦點置於特定事實或情況來研究現象;2.對個案做深度研究;3.在自然環境中研究現象;4.研究個案參予者之內觀觀點(emic perspective)。 目標個案研究依其具有探索性(exploratory)、描述性(descriptive)與解釋性(explanatory)等目標,可區分為:1.探索性個案研究:通常處理是什麼(what)形式的問題。2.描述性個案研究:常在處理誰(who)、何處(where)之問題。3.解釋性個案研究:較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接名詞後,表示位置、範圍等:(1) 表示在物體的表面。[例]水上、桌上 (2) 表示在某個範圍中。[例]世上、書上、心上 (3) 表示在某方面。[例]感情上、理論上、事實上 (4) 表 示在某個過程中。[例]一路上
佛洛依德(Freud)意識三層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洛依德認為,個體存有一種壓抑痛苦經驗的內在力量,使其進入潛意識而不再想起。例如我們對於特定經歷或特定事實的記憶,平時並不會一直意識其存在,但在必要時或出現相關線索時,便能突然想起。彷彿像啟動開關一樣觸動。(3)潛意識:「本我」、「超我;」所在之處1.佔據心理境界絕大部分,卻永遠無法察覺、無所知覺的現象(包含思想、記憶、慾望等)。來源有二: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另一種是依個體不同生活經驗,藉由意識和前意識壓抑而來。2.其為行為主要的決定者。佛洛依德認為潛意識屬於生理驅力和慾望,稱此原始力量為「Libido」,例如仇恨、恐懼。3...
大言不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顧事實、妄言誇大而不知羞慚。《鏡花緣》第一八回:「大約腹中並無此書,不過略略記得幾種,他就大言不慚,以為嚇人地步。」
安步當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貴!」顏斶毫不加以思索說。  「賢士高貴?」齊宣王怒不可遏,冷笑著問:「但不知道你說這話,可有什麼事實根據?」  「有。」顏斶說:「從前秦國出兵攻打齊國,就下過一道命令說:『有誰在賢士柳下季(魯大夫展禽,字季,食采柳下,故曰柳下季。)的墓地上砍伐樹木的,處死刑。』又說:『能夠取得齊王頭顱的,封大官,賞千金。』從這點看來,可知貴為一國國王的頭顱還比不上一個賢士墓地裡的樹木呢?」  齊宣王被他弄的啼笑皆非,只得搖搖頭嘆一口氣說:  「好了,君子那裡是可以欺侮和怠慢的呢!現在,我承認自已不及你高貴,請你收我做你的弟子吧,以後...
旁敲側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辯說不知,新鄭令氣得說:「你們一定是同夥的,我看非用刑不可!」鄰人害怕了,馬上招出某甲搶張姓商人錢的事實。新鄭令記性超群,想到某甲欠稅未還,才能破了這個案子。文末清人但明倫評論說:「有些事無法馬上弄明白,但總會透露出一些端倪,口舌之爭常是沒有結論,非得運用一些方法,旁敲側擊,間接地探取實情,這樣真相就能夠明白了。」「旁敲側擊」指不從正面,而從旁去敲擊。
膠柱鼓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膠柱鼓瑟」典源作「膠柱調瑟」,出自於文子引用老子的一段話。老子說:如果有人單拿一代的法制,卻要求能歷代適用,以為不能有所不同。這種作法,就好像有人先用膠把瑟的弦柱黏住了,再來演奏它,就無法彈出高低的音調了。事實上,通達道理的人會隨時勢環境變化來通權達變,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所立法制也就不同。上古君王所立法制和今日所以會不同,並非今日故意要去和他們有所不同,而是古今時勢已經改變了。所以後代的君王不應一味依循古有的法制,而是要去學習古代君王因應時代需求的立法觀念,掌握這種觀念才能順著新的環境而有所調整變化。後來「膠柱鼓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變出,用來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式決定(注入課程生命)。(3) 課程內容應以溝通和啟發的方式安排。2、 教材:(1) 合乎個體需求的事實材料。(2) 拋棄意識形態霸權的宰制,即避免「選擇性的知識與意識」。因此,檢視教科書中所傳達的知識是代表誰的知識。(3) 強化主體性,安排自主性、理性、反思的材料。(三) 教育方法1、 教學方法:批判理論學者認為教學是主體解放的過程,因此教師應扮演轉化型知識分子的角色,成為促進社會變遷的觸媒。教師要讓教育活動成為一種溝通的行動,要培養學生開放的心靈和民主的素養。2、 訓育輔導:(1) 強調自我反省、尊重、主動學習。(2...
物極必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宋.李攸《宋朝事實.卷一七.削平僭偽》:「蜀土之民,近歲日益繁盛,但習俗囂浮,多事遨賞,物極必反。今小寇驚動,豈天意抑其浮華耶?」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聲符「丂」,變成「考」了。「老」與「考」讀音相近,是建類一首,「老」與「考」意義相通,是同意相受。事實上,自明趙宦光至清曹仁虎、王鳴盛、葉德輝、饒炯、劉大白等著以「聲近」為轉注之一大特徵。轉注一般為形聲字,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便提出轉注字有兩類,一類是像形符號加注音符號而成的,另一類是由形聲字改換音符而成的。轉注字和形聲字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採用的也是標音的一形一聲的結構方式。梁東漢甚至大膽地指出所有轉注字都是形聲字,而形聲字不一定是轉注字。李孝定《漢字史話》亦雲:「轉注字也是表音文字,它本身原就是形聲字,不過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