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847.3249 ms
共 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袁世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59~1916)字慰廷,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清末,為李鴻章所賞識,戊戌政變,因告密而得寵,自山東巡撫,進直隸總督,嗣官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辛亥革命事起,以內閣總理大臣,挾北洋兵力,與民軍議和,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先生力辭大總統讓之,遂為民國首任大總統。後謀行帝制,孫中山先生號召全國聲討,憂憤而死。著有《洹邨逸興》、《圭塘唱和集》。
|
撫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對巡撫的尊稱。《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前時在此,有同撫臺、藩臺及諸位當事在湖上唱和的一卷詩。」
|
清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沒有樂器伴奏的唱歌。《文選.張衡.思玄賦》:「雙材悲於不納兮,並詠詩而清歌。」《晉書.卷二十三.樂志下》:「宋識善擊節唱和,陳左善清歌。」也稱為「清曲」。
|
張可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伯遠(一作仲遠),號小山,元代慶元人,生卒年不詳。工於散曲。曾官桐廬典史,與盧摯、貫雲石等人常相唱和,著有《小山樂府》。
|
陳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133~1203)字唐卿,自號江湖長翁,宋高郵人。與范成大時相唱和,其作品頗能反映民生疾苦。著有《江湖長翁文集》。
|
步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仿他人的詩,依其作韻腳的原字及先後次第寫詩唱和。始於唐,大盛於宋。也稱為「次韻」。
|
隨聲趨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意思。另外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意思也是說考竟實情的人少,隨聲唱和者多。後來「隨聲」之後,加上「附和」就成為「隨聲附和」的成語。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乎!」
|
林獻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81~1956)號灌園,臺灣臺中霧峰人,父親林文欽,甲午戰爭後,曾至日本留學。民國九年(1920)結合臺灣留日青年組成「新民會」,擔任會長,展開歷時十四年的臺灣議會請願活動,並發行《臺灣民報》等刊物,致力於民族運動的推行。十六年(1927)赴歐、美等地旅遊,記錄觀感寫成《環球遊記》,發表於《臺灣新民報》。三十四年八月後,被選為臺灣省參議員,最後旅居日本。著有《環球遊記》、《海上唱和集》、《東遊吟草》等。
|
屬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唱和。唐.鄭谷〈次韻和禮部盧侍郎江上秋夕寓懷〉詩:「未脫白衣頭半白,叨陪屬和倍為榮。」
|
李膺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李膺於朝政混亂時,仍能抱持風紀法度,名望甚高。士人為其接納引薦者,猶如鯉躍龍門。典出《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李膺傳》。後以譽稱德高望重的門第,或代指高官厚爵。唐.杜牧〈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里肆有題壁十韻今之置第乃獲舊居洛下大僚因有唱和歎詠不足輒獻此〉詩:「昔為揚子宅,今是李膺門。」唐.貫休〈送友生入越投知己〉詩:「知將刖足恨,去擊李膺門。」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