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酷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嚴刑
拶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日一種酷刑。用五根小木條,夾犯人的手指,使痛而招供。《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把申春嚴刑拷打,藺氏亦加拶指,都抵賴不得,一一招了。」《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二:「就用嚴刑拷他,討拶來拶指。」
獨尊儒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背景2 內容與影響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背景回顧秦朝的統治,主要依據法家學說,賦役繁重,嚴刑峻罰,人民痛苦,十五年而亡國。漢初承大亂之後,滿目瘡痍,生產亟待恢復,人民亦須休息,主張清靜無為,垂拱而治的黃老學說自然最為流行。幾十年之後,武帝即位之時,糧倉裡的粟米多到放不下而腐敗,府庫裡的銅錢也多到難以計數,人民生活豐足,一片繁榮景象。加上封建勢力不復存在,朝廷完全控有天下,已經到了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刻。法家的刑罰與黃老的無為顯然不再適合時代需求,不可能為軍臣所重,儒生高舉聖王治世的理想,強調禮樂教化的功效,對於年少...
峻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嚴厲的刑法。《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桑弘羊等致利,王溫舒之屬峻法。」漢.王充《論衡.非韓》:「養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也作「峻刑」、「峻網」。
戰國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90年-前338年)、韓非(重法,法家集大成者)、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家自立一見,厲行嚴刑峻法。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蠡等縱橫家,以謀略游說天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為儒家在秦後的地位奠定了基礎。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惠施、公孫龍、孫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鄒衍(約前305年—前240年)的陰陽家提倡「五德終始說」。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
睚眥之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後漢書.卷二七.趙典傳》:「今與郭汜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讎,人在塗炭,各不聊生。」《三國志.卷六.魏書.董卓傳》:「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人不自保。」也作「睚眥之怨」。
咬牙恨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咬牙切齒」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切齒」的「切」,音ㄑㄧㄝˋ,是「密合」、「咬緊」的意思,所以與「咬牙」同義,因而組合成「咬牙切齒」。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非常痛恨的樣子。較早的文獻只用「切齒」,《韓非子.守道》談論保全國家的方法。韓非子認為,如果國家能夠將法度確實建立,厚賞嚴刑,讓人民有所依循,那麼「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無瞋目切齒傾取之患。」意思是說將法度建立好,君主就能在宮殿享受豪華的生活,沒有人會瞪著眼睛,咬緊牙齒,憤恨地想要傾覆他了。後來「切齒」之上,另增同意的「咬牙」二字,成為「咬牙切齒」的成語,廣為後人所用,用以表示非常悲痛憤恨。
罷馬不畏鞭箠,罷民不畏刑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疲困乏力的馬,不怕鞭子打得急;已窮困不堪的人民,不畏懼嚴刑峻法的壓迫。意指為政者,應以仁存心,以民心為取向,切不可一味以嚴法重懲加之於民,當以民眾利益為先。漢.桓寬《鹽鐵論.紹聖》:「梁氏內潰,不能禁峻法不止,故罷馬不畏鞭箠,罷民不畏刑法,雖曾而累之,其亡益乎。」
苟弟轉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代苟晞任青州刺史,為政嚴酷。後其弟苟純亦擔任其位,刑殺更甚於苟晞。典出《晉書.卷六一.列傳.苟晞》。比喻後來者的嚴刑峻法較前尤甚。如:「新官上任,不但未紓解民困,反而苟弟轉酷,迫使百姓叫苦連天。」
損人益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別人蒙受損失而讓自己獲利。《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傳》:「為政者理則可矣,何必嚴刑樹威。損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也作「損人利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