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嚴厲的、苛刻的。如:「嚴刑峻法」。《史記.卷一一八.淮南王傳》:「政苛刑峻,天下熬然若焦。」《後漢書.卷三三.朱浮傳》:「浮性矜急自多,頗有不平,因以峻文詆之。」
約法三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是劉邦下令封閉存了王宮,隨即還軍霸上。為了安定民心,嚴明法紀,劉邦把各縣豪傑召集來,說:「秦朝施行嚴刑苛法,把關中父老害苦了,這些都應該統統去掉。現在我和大家約定三條法律:殺人者要償命,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要懲罰!」 劉邦又派人到處去宣傳這三條, 得到了百姓的擁護。
漏網之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公司馬遷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他認為法令不過是為政的工具,並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漢代初年,變嚴刑峻罰為寬簡,法網疏闊的程度,甚至連能夠吞舟的大魚都可以逃脫,然而政治清明,沒有什麼作姦犯科的事情,人民的生活安定。從前的法令可以說非常嚴密,但是各種罪惡偽詐卻紛紛出現。由此可知,治民之道在於教化,而不在於法令。後來「漏網之魚」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比喻僥倖逃脫法網的人,或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咬牙切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切齒」的「切」,音ㄑㄧㄝˋ,是「密合」、「咬緊」的意思,所以與「咬牙」同義,因而組合成「咬牙切齒」。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非常痛恨的樣子。較早的文獻只用「切齒」,《韓非子.守道》談論保全國家的方法。韓非子認為,如果國家能夠將法度確實建立,厚賞嚴刑,讓人民有所依循,那麼「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無瞋目切齒傾取之患。」意思是說將法度建立好,君主就能在宮殿享受豪華的生活,沒有人會瞪著眼睛,咬緊牙齒,憤恨地想要傾覆他了。後來「切齒」之上,另增同意的「咬牙」二字,成為「咬牙切齒」的成語,廣為後人所用,用以表示非常悲痛憤恨。
巧取豪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六五.外制.知建昌軍魏峙職事脩舉轉朝請郎》:「無嚴刑竣令而雄狡服,不巧取豪奪而財用足。」
不寒而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2) 義縱:?∼西元前117,西漢河東人。漢武帝時,其姊治瘉后病,縱遂獲官職。為官直法行治,嚴刑峻罰,不避貴戚。後因事犯武帝,被處死。 (3) 掩:拘捕。 (4) 重罪輕繫:重罪輕判。 (5) 鞠:同「鞫」,審問。 (6) 「為死罪解脫」:漢制,為囚犯私解刑具者,與其同罪。義縱將探監者視為欲脫囚罪,故全判死罪。 (7) 報殺:論處死刑。 (8) 猾民:奸刁的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匡正。《後漢書.卷六七.岑晊傳》:「雖在閭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唐.魏徵〈論時政疏〉:「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刑訊、用刑具逼打。如:「拷問」、「嚴刑拷打」。《魏書.卷一一一.刑罰志》:「枷本掌囚,非拷訊所用。」《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原來大明律一款,捕盜不許私刑吊拷。」
不寒而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2) 義縱:?∼西元前117,西漢河東人。漢武帝時,其姊治瘉后病,縱遂獲官職。為官直法行治,嚴刑峻罰,不避貴戚。後因事犯武帝,被處死。 (3) 掩:拘捕。 (4) 重罪輕繫:重罪輕判。 (5) 鞠:同「鞫」,審問。 (6) 「為死罪解脫」:漢制,為囚犯私解刑具者,與其同罪。義縱將探監者視為欲脫囚罪,故全判死罪。 (7) 報殺:論處死刑。 (8) 猾民:奸刁的人。
法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的一種學派。講求循名責實、嚴刑峻法,以商鞅、韓非、申不害、慎到等人為代表。[例]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主張嚴刑峻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