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程序學習而獲得,但經由精熟之後,記憶的提取能夠自動出現,不須個體刻意按照程序;若刻意在意其中程序反而導致反效果。程序性記憶一旦建立後則不易忘記。例如小時曾經學騎腳踏車,學會後一直沒機會騎,許多年後突然有機會需要騎車,稍加練習後竟然就會騎了。 參考文獻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原著)。台北市:遠流。陳烜之(2007)。...
通宵達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人,使魏晉以來的刑律削繁就簡。在對外用兵方面,連連征戰勝利,威振戎夏。然而在位後期,卻以功業自矜,導致生活縱酒淫亂,殘暴昏狂。常常飲酒、歌舞而從不停止,從早上到晚上,再從夜晚到天明。有時甚至做出不合國君身分的動作,袒露形體,穿著胡服,披散著頭髮,生活極為奢靡。他不再留心於治理國事,又大事營造宮室,修建長城,以致於舉國騷擾,人民為賦役所苦,負擔沉重,政治紛亂。後來「通宵達旦」這句成語可能就從《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的「從旦通宵」演變而出,用來指一整夜到天亮,亦用來形容徹夜地工作。
目光如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斗為一斛。 (5) 幘:音ㄗㄜˊ,古代用來包裹頭髮的布巾。 (6) 壞汝萬里長城:比喻策略失當,導致本身所擁有的優勢,全然消失。萬里長城,比喻國家的棟梁。見「自壞長城」、「萬里長城」。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刺激之下所產生的適當連結反應行為。行為主義從人類單純的行為可觀察、可預測的反應,探討影響個體並且可能導致行為的制約,以及單純的行為本身解釋學習歷程。行為主義學習論依據對動物相關實驗,建立「刺激─反應」連結關係的操作制約學習理論,用來解釋人類的學習歷程和獲得經驗的學習歷程。行為主義對學習產生的觀點如下:(1) 行為基礎是由個體的反應所構成的。(2) 個體的行為是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被動學習來的,不是與生俱來的或是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3) 從動物實驗的研究所得的行為原則,可用來推論或解釋一般人的同類行為。行為學派在人類學習...
痙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肌肉發生急遽而不自主的收縮,並有疼痛的感覺及機能的障礙。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急性傳染病、過度疲勞等,都會導致肌肉的痙攣現象。或讀為ㄐㄧㄥˋ ㄌㄨㄢˊ jìng luán。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壞事。此理論是從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個體行為的觀點,認為人的行為之所以變得不正常,是因為別人說他不正常所導致。所謂標籤是指為一個人或群體加上一個罪名,把他(們)認定為偏差者。以社會學觀點來看,貝克認為欲解釋偏差行為,要觀察的對象必須包含兩種,一種是犯罪人,另一種是負責逮捕、審判的人,而前一種代表被標籤者,後一種則代表標籤者。換言之,犯罪與否是一種社會反應的過程,當標籤者決定將規則與懲罰加諸於某些行為上時,就是標籤偏差行為的開始,同樣地,如果這個社會對某項行為沒有反應的話,即使這些行為再怪誕,也不會被認為是偏差行為。而以心理學...
不足掛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士,現在陳勝起兵,就是謀反,其罪當誅。」胡亥聽了之後很不高興,認為這些儒生們是在指責他治國無方,才會導致陳勝叛變。叔孫通看到胡亥變了臉色,心想不妙,便趕緊上前說道:「你們都說錯了。今日天下已經統一,且皇帝英明,領導有方,讓人人團結一心,怎麼有人膽敢造反呢?陳勝他們只是一群強盜流氓罷了,各地郡守正在追捕他們,抓到之後就依法論罪,不值得把他們放在嘴裡來討論啊!」胡亥聽了叔孫通的話以後十分高興,便厚賞叔孫通。後來《史記》原文之「何足置之齒牙閒」演變成「不足掛齒」這句成語,指人或事物輕微,不值得一提。
幸災樂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幸災樂禍」係由「幸災」及「樂禍」二語組合而成。 「幸災」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年》,故事是說晉惠公時,晉國發生饑荒,秦國賣糧給他們,幫助晉國度過難關。第二年,秦國也遇上荒年,向晉國購買糧食,晉國卻不答應。大夫慶鄭覺得這樣不妥,勸晉惠公說:「忘恩負義會導致無親;看見別人有難而高興是不仁;貪愛財物不與人分享是不祥之舉;得罪鄰國是不義的行為。這四種美德都沒有,如何能維持國家的長久?」雖然慶鄭不斷地勸說,但惠公還是沒採納他的意見。果真秦國收到消息後非常氣憤,隔年起兵攻打晉國,晉國非但大敗,連惠公都被俘虜了。此處原文就用了「幸災不仁」。 「樂禍」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年》,故事是說春秋時,周莊王的寵妾生了...
大義滅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左傳.隱公四年》載,州吁是春秋時代衛國莊公與寵妾所生的兒子,莊公非常寵愛他,大夫石碏(ㄑㄩㄝˋ)曾經勸諫莊公不要把州吁給寵壞了,但是莊公不聽,州吁也因此養成好戰驕奢的個性。莊公死後,桓公繼位,州吁密謀殺害桓公而自立為國君,引起人民不滿而導致國內不安。州吁的親信石厚就去問他的父親石碏,要怎麼做才能安定民心、鞏固王位。石碏曾經是衛桓公的重臣,很受到人民的尊敬,當石厚來請教的時候,他說:「只有覲見周天子才能安定君位。」石厚又問:「如何才能覲見天子呢?」石碏說:「陳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寵信,而現在陳國和衛國的關係非常和睦,因此如果去拜訪陳國的國君,請他向周天子請示,必定可以得見。」於是石厚就跟隨著州...
抱殘守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抱殘守缺」原作「保殘守缺」。劉歆,字子駿,為漢代學者,繼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為中國目錄學之始。哀帝時,劉歆建議古文經傳立於學官,博士、朝臣反對,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幾經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後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