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白居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陝西渭南縣附近),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卒於武宗會昌六年。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後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長慶時,累遷杭、蘇二州刺史,後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後卒於洛陽的香山。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
鍾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歌變為玄 虛和說理,枯淡無文,也缺情韻,稱之「玄言詩」。他批評永嘉詩歌『理過其辭,淡其寡味』、『平易似《道德論》,建安風骨盡矣』。此外,他還有一個重大特色,是善長概括詩人特別的藝術風格。例如是從比興、寄托、風骨、詞采、詩味、摘弔詩中佳句等,來概括歌的風格,也很善於用比喻的詞語來描繪詩歌的風格特徵,因為這些讓批評顯出了新鮮、具體的特點。 著作曾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方式撰寫《詩品》(原名《詩評》,北宋後改稱為《詩品》),成書於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年)以後,品評自漢至梁122位五言詩作家,齊梁之際,文學思潮浮...
蘇門四學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蘇軾、蘇轍、黃庭堅、晁補之相繼去世,張耒獨存,士人均向他問學。張耒文風,源于三蘇,主張文理並重,平易舒坦。對南宋詩人學習唐調,開了風氣。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風流子》等。資料來源:綜合整理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082707336http://www.chiculture.net/0412/html/b01/0412b07.htmlhttp://www.chinesebooks.net/download/g...
曾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文章,長於議論。曾整理校勘戰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等。  曾鞏一生主要成就在於散文創作。他的散文平易簡樸,別具一格,文字語言謹嚴明潔;論事說理,平實透辟。如《寄歐陽舍人書》、《墨池記》、《救災議》、《越州趙公救災記》等篇,不但思想性較好,寫作技巧頗具特色,記事中論述事理,委婉而有情致;細密翔實而又條理井然。他的序文寫得特別多又好。姚鼎說:“目錄之序,子固獨優”。《戰國策目錄序》就是其代表作。歷代知名文人對曾鞏的文章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王安石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說:“醉翁(歐陽修)門下土,雜邏難...
龔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模山范水的沈寂局面。他的詩絕少單純地描寫自然景物,而總是著眼現實社會形勢,發抒感慨,縱橫議論。“欲為平易近人詩,下筆情深不自持”。他的詩飽含著社會、歷史內容,是一個歷史家或政論家的詩。龔自珍的詩從十五歲編年到四十七歲,曾有二十七卷之多。可見詩人雖然屢次“戒詩”,而實際作詩還是很多的。“文侯端冕聽高歌,少作精嚴故不磨”;“少年哀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可惜在二十七卷之內的那些大量的“精嚴”而“字字真”的少作,都已失傳。今存的六百多首詩,絕大部分是他中年(三十)以後的作品,它們的重要一部分是對腐朽的現實政治社會的揭露和批...
氣勢洶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平易近人
中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偏不倚。《禮記.樂記》:「中正無邪,禮之質也。」宋.葉適〈答少詹書〉:「輕鄙中正平易之論,而多為驚世駭俗絕高之語。」
客至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賓至如歸」之典源,提供參考。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僑聞文公之為盟主也,宮室卑庳,無觀臺榭,以崇大諸侯之館,館如公寢。庫廄繕脩,司空以時平易道路,圬人以時塓館公室。諸侯賓至,甸1>設庭燎2>,僕人巡宮,車馬有所,賓從有代3>,巾車4>脂轄5>,隸人6>牧圉7>,各瞻其事,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公不留賓,而亦無廢事,憂樂同之,事則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賓至如歸,無寧菑患8>,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今銅鞮之宮9>數里,而諸侯舍於隸人10>。門不容車,而不可踰越;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11>。賓見無時,命不可知。若又勿壞,是無所藏幣,以重罪也。 〔注解〕 (1) 甸:音ㄉ|ㄢˋ,指...
元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詩人元稹、白居易,二人才學相匹敵,詩皆尚平易,且時相酬答,故時人稱為「元白」。
王禹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儒家道統之「道」,而是指民生和時弊,而他所謂的「心」只是指自己對政治的見解和內心感受。他還要求文章平易暢達,反對用詞艱澀。因此,他的散文平易近人,風格古雅簡淡,自然明快,藝術性較高,而且處處反映現實和社會,鮮明地體現儒學和注重教化的思想,既能直陳時弊,發表政見,又表達坎坷命途,內容非常充實,緊緊地結合了古文與時政。他稟承了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無論從理論與實踐都為第二次古文運動做了榜樣。王禹偁的著名作品有《待漏院記》,當中以生動語言描寫有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