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流水高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注解〕 (1) 伯牙:春秋時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善鼓琴者,與鍾子期為至交。 (2) 鼓:彈奏。 (3) 鍾子期:春秋楚國人,生卒年不詳。與伯牙為至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聽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已無知音,乃毀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4) 峨峨:音ㄜˊ ㄜˊ,高聳的樣子。 (5) 洋洋:水勢盛大的樣子。
舊調重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一次彈奏老的曲調。比喻重新提出舊的主張、理論。如:「這次的企劃案,只是舊調重彈,毫無新意。」也作「老調重彈」。
百年偕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箭射獵。言,助詞。加,射中。 (2) 宜:烹調菜肴。 (3) 偕:共同、一起。 (4) 御:彈奏。 (5) 靜好:美滿和好。
更弦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便是國家的制度沒有改變。他又舉更換樂器的弦為例,說明如果應該更換弦而不更換,就算是最好的樂工也無法彈奏,以此強調如果制度沒有更改,就算有賢人治國,也無法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易轍」則是出自《晏子》,晏子治理阿地三年,結果民怨四起,齊景公知道了,就召見晏子問他是怎麼一回事,晏子就回答,因為他端正社會風氣,所以心懷邪念的人就有怨言;表揚節儉的人,懲罰偷竊的人,所以懶惰怠慢的人就有怨言;因為不畏強貴,一視同仁,所以豪富權貴就有怨言;禁止官員濫用公帑,所以下屬們就有怨言;事奉貴族不能超過禮制的規定,所以貴族們就有怨言。由此可見,這些人之所以讒謗晏子,並非因為晏子治理不好,而是因為晏子的改革,讓他們既...
魄散魂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合1>定期於鼓瑟2>,心知不待於挑琴3>。 〔注解〕 (1) 好合:男女結合。 (2) 鼓瑟:彈奏瑟。 (3) 挑琴:彈奏琴。
吟遊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方中世紀末期一種流浪詩人吟唱詩歌、彈奏豎琴的傳統。上自貴族王公,下至販夫走卒,皆以欣賞為樂。
樂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時罪人的妻女或犯罪的婦女,沒收入官為官妓,隸屬樂部,從事彈奏演唱,稱為「樂戶」。《魏書.卷一一一.刑罰志》:「諸強盜殺人者,首從皆斬,妻子同籍,配為樂戶。」後泛指供奉皇室音樂的人家。《隋書.卷六七.裴蘊傳》:「蘊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齊、梁、陳樂家子弟,皆為樂戶。」
靡靡之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今陛下您德行不夠高,不可以聽,聽了恐怕會有災禍。」平公仍然執意要聽,師曠只好遵命。沒想到才開始彈奏,便烏雲四起,接著颳起狂風暴雨,把帳幕擺設全都吹倒,連屋瓦都不停地掉落。在座的人都四散逃命,平公也嚇得躲進房內。自此之後,晉國連續大旱三年,平公則因受到驚嚇而重病不起,不能治理國事。韓非用這個例子,告誡為人君主不能過分沉溺於享受音樂。後來《韓非子》原文中的「靡靡之樂」演變成「靡靡之音」這個成語,用來指頹廢淫蕩、足以使人喪志的音樂。
膠柱調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膠柱鼓瑟」之典源,提供參考。 《文子.道德》老子曰:「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1>調2>瑟3>。聖人者,應時權變,見形施宜。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論世立法,隨時舉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時務異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 〔注解〕 (1) 柱:琴瑟上繫弦的木條。 (2) 調:音ㄊ|ㄠˊ,演奏、彈奏。 (3) 瑟:一種彈撥弦樂器,形狀似琴。古有五十弦,後改為二十五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動,以定聲音清濁高低。
阮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名。字仲容,生卒年不詳,三國時魏國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阮籍之姪。性任達不拘,長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擅長彈奏直項琵琶。為竹林七賢之一。
2.樂器名,彈撥樂器。古稱秦琵琶或月琴。圓形音箱,直柄,四弦,原為十二品位。晉人阮咸善於彈奏此種樂器,故稱為「阮咸」。唐代武則天時發展為十三品位,今增為二十四品位,有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之分。可做為獨奏、合奏之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