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嗜古不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出現「食古不化」書證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七一.集部.別集類二四.空同集》:「平心而論,其詩才力富健,實足以籠罩一時,而古體必漢魏,近體必盛唐,句擬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安不忘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於安定、太平時不能忘記潛伏著的危機。《易經.繫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舊唐書.卷八九.王方慶傳》:「此乃三時務農,一時講武,以習射御,角校才力,蓋王者常事,安不忘危之道也。」
清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清楚淺白。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宋豫章太守謝瞻宋僕射謝混宋太尉袁淑宋徵君王微宋征虜將軍王僧達》:「才力苦弱,故務其清淺,殊得風流媚趣。」
周邦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階段。宋史稱他「好音樂,能自度曲,製樂府長短句,詞韻清蔚傳於世。」可知他對於音樂造詣的高深。以他這種才力,後來又得到提舉大晟府的機會,於是他在詞的音律上,做了許多重要工作。張炎在《詞源》說:「粵自隋、唐以來,聲詩間為長短句,至唐人則有〈尊前〉、〈花間集〉。迄於崇寧,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諸人,討論古音,審定古調。淪落之後,少得存者,由此八十四調之聲稍傳。而美成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宮換羽,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為之,其曲遂繁。」這是周邦彥對於詞的音律上的重大貢獻。二、表現方面周詞的表現法,不注重意象,而傾力於語言的熔...
王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麟《詩藪•內編》認為他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他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啟》認為「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對唐初文壇的風氣轉變起了很大作用。 著作由於他的著作絕大部份已經散失,現在留下的一本《王子安集》已經是明代崇禎皇帝庚辰年間刻「初唐四傑」著作時,根據後人收集到的一點斷簡殘篇湊合而成的結果,因此我們無法知道他決心修佛始自何時...
翫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不應。虞乃密謀討之,以告東曹掾右北平魏攸。攸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虞乃止。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字伯珪,東漢遼西令支人。曾令烏桓遠竄塞外,又鎮壓黃巾軍有功。後與袁紹相爭冀州,兵敗自焚而死。瓚,音ㄗㄢˋ。 (2) 紹:袁紹(?∼西元202),字本初,東漢汝陽人。曾起兵討董卓,後據河北,與曹操戰於官渡,大敗,發病而死。 (3) 虞:劉虞(?∼西元193),字伯安,東漢東海郯人。董卓為政時,授大司馬,封容丘侯。後討伐公孫瓚,兵敗被殺。 (4) 稟假:俸給與借貸。假,音ㄐ|ㄚˇ,借貸、預支。
雨順風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雖才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3) 太公:太公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年老隱釣山林,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 (4) 五方之神:東西南北中之神。東方之神行屬木,南方之神行屬火,西方之神行屬金,北方之神行屬水,中央方之神行屬土。 (5) 受事:接任辦事。 (6) 殷: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
窮兵極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不應。虞乃密謀討之,以告東曹掾右北平魏攸。攸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虞乃止。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字伯珪,東漢遼西令支人。曾令烏桓遠竄塞外,又鎮壓黃巾軍有功。後與袁紹相爭冀州,兵敗自焚而死。瓚,音ㄗㄢˋ。 (2) 紹:袁紹(?∼西元202),字本初,東漢汝陽人。曾起兵討董卓,後據河北,與曹操戰於官渡,大敗,發病而死。 (3) 虞:劉虞(?∼西元193),字伯安,東漢東海郯人。董卓為政時,授大司馬,封容丘侯。後討伐公孫瓚,兵敗被殺。 (4) 稟假:俸給與借貸。假,音ㄐ|ㄚˇ,借貸、預支。
水流花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落花流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落花流水」是暮春時,凋零的落花被流水帶走的景象。此語常見於詩詞中,例如李群玉的〈奉和張舍人送秦鍊師歸岑公山〉詩。李群玉,字文山,晚唐詩人。他的個性淡泊名利,曾應進士舉,不第。至於詩風,《唐摭言》曾稱他「詩篇妍麗,才力遒健」,算是正面的評價。在這首詩中,李群玉描寫了在暮春之時送友人離去的情景,藉著落下的花瓣隨著水流而去,更讓人平添幾許依依愁緒。「落花流水」本來是客觀的自然景色,在詩人墨客眼中成了離愁、哀傷的象徵。這種意象的借用,像趙嘏的「無限春愁莫相問,落花流水洞房深」、李嘉祐的「落花流水共添悲」都是。五代時,南唐李後主有一闕〈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
迥乎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迥然不同」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據《歷代詩話續編》引)1>韻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淵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韓退之是也。意氣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文章古今迥然不同,鍾嶸2>《詩品》3>以〈古詩〉4>第一,子建5>次之,此論誠然。觀子建「明月照高樓」、「高臺多悲風」、「南國有佳人」、「驚風飄白日」、「謁帝承明廬」等篇,鏗鏘音節,抑揚態度,溫潤清和,金聲而玉振之,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與《三百五篇》異世同律,此所謂韻不可及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朱熹〈答程允夫書〉其四。 (2) 鍾嶸:?∼西元518?,字仲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