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95.50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門庭若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妾,可是他的愛妾也是這麼說道:「徐公哪有你漂亮呀!」第二天,來了一位客人,鄒忌又問了同樣的問題,那位朋友也如是說道。之後,徐公恰好到鄒忌家裡作客,鄒忌仔細地打量比較,知道自己的確不及徐公漂亮。那晚,他躺在床上思考:「我的妻子說我漂亮,是因為他偏愛我;我的愛妾說我漂亮,是因為他懼怕我;我的朋友說我漂亮,是因為他有求於我。」於是鄒忌上朝見齊威王,將自己的想法聯繫到國家正事說給齊威王聽,請齊威王要多聽群臣的意見。齊威王於是下令:「無論朝廷大臣,地方官吏以...
愛屋及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愛一個人連帶的也愛護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也連帶的關愛與他有關的人或物。語本《尚書大傳.卷三.牧誓.大戰篇》。[例]基於愛屋及烏的心理,她男朋友送的這些東西,她可是愛不釋手呢!
洛陽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晉的大文學家左思,是一個相貌木訥、口齒不清的人,因此沒有什麼朋友,儘管文筆出眾,也不被當時的人們所重視。左思對於寫作文章十分用心,他曾經花了一年的時間寫成〈齊都賦〉,描寫齊國首都臨淄的風光。接著他又想寫一篇關於三國時代魏、蜀、吳都城的文章,即〈三都賦〉。這時左思的妹妺左芬正好被選入宮,左思就藉這個機會搬到人文薈萃的京師洛陽居住。因為左思從未去過蜀國的成都,所以他就去拜訪當時的大文人張載,請教有關成都的風土民情。為了寫成〈三都賦〉,左思花了十年的時間構思,他的家中到處掛著紙筆,連廁所和籬笆上都不例外,只要一有靈感,他便立刻提筆寫下。在創作的過程中,左思又覺得自己的學問不足,便向朝廷請求擔任掌管...
枕戈待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的祖逖和劉琨都以雄豪著名於世。他們在司州主簿任內,因為意氣相投而成為好朋友,常在半夜聽到雞鳴聲就起來練劍,並且經常說起自己的抱負,想在國家動盪之際以有用之身報效國家。後來祖逖當汝南太守時,國都洛陽被匈奴人占領,他率領百姓往南搬遷到泗口這個地方。等安頓好之後,他向當時尚未即位的晉元帝司馬睿表明復興中原的抱負,於是被任命為豫州刺史,自己招募兵馬北伐,並且發誓說:「如果不能光復中原,就像流逝的江水一去不回。」果真,他幾次打敗後趙石勒,光復了黃河以南的地方。劉琨知道他被任用後,在寫給親友的信上說:「我枕著武器等待天明,立志消滅叛逆的胡人,常常怕祖逖比我早一步握著鞭子馳騁沙場。」後來「枕戈待旦」被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表示概括。[例]是朋友都會互相關懷。
舊雨新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雨,指老朋友。參見「舊雨」條。新知,剛結交的朋友,參見「新知」條。後以舊雨新知比喻新舊好友或顧客。如:「她交友廣闊,舊雨新知不計其數。」
前倨後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 故事「前倨後恭」原作「前倨後卑」。蘇秦是戰國時的縱橫家,在他剛學成時,到秦國想向秦王求官。他連續上書十次,但都不被採納,只有喪氣的回家。回家後,家人都看不起他。於是他閉門苦讀,想爭一口氣。他找出《太公陰符》一書,反復熟讀,不斷揣摩,每逢困乏想睡之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終於理解書中道理。後來蘇秦又去各國遊說,他主張合縱政策,說服了齊、燕、趙、楚、韓、魏六個國家結為同盟,共同對付秦國,蘇秦因此擔任六國宰相,佩帶六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匹染上紅色的顏料就變紅色,而染上黑色的顏料則變黑色。比喻接近好人使人變好,接近壞人使人變壞,亦泛指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對於朋友的選擇,豈可不慎?
莫逆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語本《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周書.卷二二.柳慶傳》:「機弟弘,……與弘農楊素為莫逆之交。」《北史.卷五四.司馬子如傳》:「膺之既宰相猶子,兼自有名望,所與遊集,盡一時名流,與邢子才、王元景等並為莫逆之交。」也作「莫逆交」、「莫逆之友」。
當仁不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仁不讓」是指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大意是說:遇到有關仁義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即使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必謙讓。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所以「當仁」的事情,當然「不必謙讓」,反而要爭先去做。後來「當仁不讓」演變為成語,用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