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放下武器,表示投降。如:「經過一番激戰,敵方自知大勢已去,終於械投降。」
絕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絕智慧聰明,返歸於人的天真純樸。為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莊子.胠篋》:「故絕聖知,大盜乃止。」也作「絕聖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厭惡而放。如:「我們萬萬沒想到,如此樂觀的人竟然會厭人世。」
如弁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弁,黑布冠。髦,孩童的垂髮。如弁髦指古代男子行成年加冠之禮,先以黑布冠將垂髮束好,盤於頭上,三次加冠後,便丟不用。見《左傳.昭公九年》「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句下晉.杜預.注。後用以比喻毫不吝惜的丟無用之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離開人世。《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臣感先帝早崩,威王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三國演義》第三回:「兄醉矣!先父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也作「去世」、「逝世」。
2.超脫塵俗,遺世獨立。《莊子.達生》:「夫欲免為形者,莫如世,世則無累。」宋.陳師道〈寒夜有懷晁無斁〉詩:「歸懷屬有思,世不待怒。」
之可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留著無用,扔掉可惜。語本《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備因險拒守」句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拋。《管子.立政》:「正道捐,而邪事日長。」《三國志.卷七.魏書.臧洪傳》:「是以捐紙筆,一無所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置不用。《淮南子.覽冥》:「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唐.高適〈行路難〉二首之一:「黃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捐。」
2.文士不得於時,或婦女為丈夫所。漢.劉向〈戰國策書錄〉:「孟子孫卿儒學之士,捐於世,而游說權謀之徒,見貴於俗。」《文選.班倢妤.怨歌行》:「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3.人死的代辭。《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開拋。如:「他離妻兒,一個人到外地闖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權利。如:「逾期不到,以權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