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9.1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刀劍之類的武器。《淮南子.說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
鞏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加強力量使其更加堅固牢靠。[例]國軍大量添購新式武器,藉以鞏固國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武器名:(1)長棍一端嵌以尖銳的金屬頭,可用以刺擊。如:「長槍」。(2)可發射子彈以射擊目標的武器。口徑一般在十一厘米以下。如:「步槍」、「手槍」、「散彈槍」、「槍炮彈藥」。
因時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制宜」,義為採取適當措施,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等詞語,是說當時、地、事各種條件產生變化時,就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因應。其中「因時制宜」見於《淮南子.氾論》。作者以為,古時的法律制度不能適用於今日,古時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是以「法度者,所以論民俗而節緩急也;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也」。也就是說:法律制度應順應民俗而隨時調整,武備、兵器應依據時局變遷而因應改良。後來「因時制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
矛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矛、盾,武器名,古代兩種功用不同的兵器。相傳有一人賣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堅固,任何東西都戳不破。後來又誇他的矛最銳利,什麼東西都能刺進去。一人問他若拿他的矛來刺他的盾會如何,他卻回答不出來。典出《韓非子.難勢》。後比喻言語行為自相抵觸。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武器名。用來阻擋刀箭、護衛身軀的盾牌。《書經.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韓非子.五蠹》:「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武器名。為長柄橫刃的平頭戟。如:「枕戈待旦」、「干戈」。《書經.費誓》:「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晉.熊遠〈因災異上疏〉:「臣子之責,宜在枕戈,為王前驅。」
不約而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起,紛紛領兵抗秦。而這些豪傑之士其實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非王公貴族之後,沒有任何權勢,也沒有精良武器,這些人之所以「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是因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變,叛軍的勝利完全是時勢所趨。此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指沒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動,沒有事先約定就一起會合,後來「不約而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並未事先約定,而意見或行為卻相同。
深謀遠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兵抗秦,當時因天下百姓皆苦於秦朝苛政,故群起投入陳涉所率領的義勇軍。賈誼以為,陳涉的地位低微,擁有的武器不精良,他的軍隊也比不上過去齊、楚等九國,謀略與用兵之道更不及昔日的將士,然最終能取得勝利,完全是因為秦王不施仁義,所以自毀長城。文中說到陳涉「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ㄒㄧㄤˋ)時之士也」,把智識有限的陳涉對比於當時高官名將的「深謀遠慮」,如此一介平民卻能使「成敗異變」,更足以突顯秦王治國的重大過失。另外,在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中亦見此語。其內容論及秦之衰敗時云:「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但因秦王暴虐無道,堵塞了忠諫之途,致使「三主之惑,終身不悟」,終於讓秦走上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槍炮彈藥等武器稱為「火」。如:「軍火」、「火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