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25.00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漏春和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柳樹。《事物異名錄.樹木部.楊柳》:「新栽柳樹,必用泥封其顛,頗類比丘頂。元伯玉宅前插柳,初春吐芽。伯玉曰:『且得漏春和尚,一一無恙。』」
波羅提木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內容羅列戒律項目的律典,皆稱為「波羅提木叉」。為梵語Prārimokṣa的音譯。印度在布薩日時,於僧眾前讀誦之,以使比丘自省或討論是否犯戒,是否應懺悔。一般稱為「戒本」。也譯作「波羅提目叉」、「婆羅提木叉」、「般羅底木叉」。
具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僧侶間的稱呼。依戒律規定,為長老稱年少比丘專用。
止持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戒律中屬於防非止惡,行之則犯的戒,如五戒或比丘戒之類。《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四》:「禁防身口不造諸惡目之曰:『止』;止而無違,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持由止成,號『止持戒』。」
說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僧團在每半月的最後一天聚集一處,誦念戒本。半月期間若有人犯戒,得在此時作表白,進行懺悔。犯最重罪,則驅離僧團,取消出家身分。《雜阿含經》卷二五:「今是十五日,夜靜月清明,如是諸比丘,今集聽說戒。」唐.王建〈題詵法師院〉詩:「三年說戒龍宮裡,巡禮還來向水行。」
捨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戒律之一。指只要捨棄財物和懺悔即可原諒的輕罪。如比丘比丘尼的衣物,若超出規定或以違犯戒律的方式取得,即犯了捨墮,但若將此衣物捨給僧團與懺悔,即可原諒。
三藏法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的比丘。唐.志靜〈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大帝遂將其本入內,請日照三藏法師及勅司賓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譯此經。」簡稱為「三藏」。
坐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僧侶的用具。指鋪在位置上供坐臥用的長方形布塊。《彌沙塞五分戒本》:「若比丘為戲笑故,藏比丘若衣;若缽、坐具、針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使人藏波逸提。」《水滸傳》第六回:「知客又與他披了袈裟,教他先鋪坐具。」
弘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代一位高僧的法號。(西元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濤,又名廣侯,別號息霜,法名演音。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擅長於書畫、篆刻。曾留學日本,學習西畫和音樂,留日時名岸,號叔同。回國後在天津、浙江、南京等地學校任教。主編過《音樂小雜誌》、《文美雜誌》,兼樂曲創作。民國七年在杭州從虎跑寺了悟和尚出家,隔年於靈隱寺受具足戒。自此一改過去浪漫的生活,清苦自持,不收徒、不建寺,以弘揚《南山律》為畢生之志,創設南山律學院。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道祖略譜》等及《演講集》行世。
波羅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行者所遵守的根本戒律。為梵語Pārājika的音譯。在大乘菩薩戒律中,犯戒者要被逐出僧團,且不能成為菩薩。《四分律》卷一:「云何名波羅夷?譬如斷人頭,不可復起,比丘亦復如是,犯此法者不復成比,故名波羅夷。」《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夷。」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