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官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官吏。《三國演義》第三四回:「隨後劉,劉琮父子,引一班文武官僚出迎。」
胡思亂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胡思亂量注音︰ㄏㄨˊ ㄙ ㄌㄨㄢˋ ㄌ|ㄤˊ漢語拼音︰hú sī luàn liáng釋義︰量,思量、想念。「胡思亂量」猶「胡思亂想」。見「胡思亂想」條。 01.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聞者驚懼,皆退數步立,獨不動,曰:『太后不要胡思亂量。』」 02.宋.朱熹〈答潘文叔書一〉:「切宜便就腳下一切掃去,而於日用之間,稍立程課,著實下工夫;不要如此胡思亂量,過卻日子也。」 參考詞語︰游思妄想注音︰|ㄡˊ ㄙ ㄨㄤˋ ㄒ|ㄤˇ漢語拼音︰yóu sī wàng xiǎng釋義︰猶「胡思亂想」。見「胡思亂想」條。 01.《二刻拍案驚奇.卷三》:「翰林當下別了老尼,到靜室中,游思妄...
周芬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散文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從來也不曾天真過的老人,像魯迅、周作人,一種就是從來不會老去的兒童,如徐志摩、君、豐子愷。而周芬伶無疑是後者,浮世百態,於她眼中只是可喜可親,無半點虛矯浮妄。如其師趙滋蕃先生屢屢標舉的「天真冠冕一切德行」,藝術家,本是善於使用孩童之眼觀察世物的人,既少機心,又無成見,周芬伶的文字風格即是如此,從不炫學賣弄,自恃老成,天真無廢話,廢話不天真,這使得她向來不能歸類於中文系所出身的閨秀一派(至少是不典型的)。周芬伶創作散文二十年,自其作品觀之,純真與逸蕩的賦性兼融,精約與繁複的形質交映。她寬解人生糾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姓。如古代有訇
方寸已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劉表長子,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乃將亮游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意感悟,陰規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1>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2>與徐庶3>並從,為曹公4>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5>王霸之業6>者,以此方寸之地7>也。今已失老母,方寸須霺,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注解〕 ...
採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探採尋訪。《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上》:「唐主好採訪外事,令翰林學士李崧、端明殿學士李專美、知制誥呂等,更迭到中興殿直宿,或與語至夜半不寢。」《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欽奉聖旨,採訪天下儒修。」
憑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倚靠著欄杆。宋.韓〈北塘春雨〉詩:「晴來西北憑欄望,拂黛遙峰濯萬螺。」《三國演義》第三三回:「是夜宿於冀州城東角樓上,憑欄仰觀天文。」也作「憑闌」。
一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回、一趟。《三國演義》第四一回:「敢煩軍師親自走一遭。劉感公昔日之教,今若見公親至,事必諧矣。」《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轉身走進艙來,眼張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也作「一周回」、「一週遭」。
課程設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設計是課程發展中由理論到實際的過程,從課程理論的提出,到課程架構的建立,再到課程模式的完成是一連續性,並且過程相當複雜(司,民80,P.207)。學者常將課程設計分為三種模式(models)。目標模式:鮑比特(Bobbit)、查特斯(Charters)、泰勒(Tyler)等,將課程發展視為一種社會工學,課程設計偏重以教育目標為導向,稱為課程設計的「目標模式」(objectives model)或「工學模式」(Technological model)(歐用生,民88)例如:泰勒模式、惠勒模式(Wheeler)及凱爾模...
歐陽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不畏先生嗔,卻怕後生笑」。王安石評定歐陽修的散文風格:「充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淒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祭歐陽文忠公文》)蘇轍稱其文「雍容俯仰,不大聲色,而文理自勝」(〈歐陽文忠公神道碑〉)歐陽脩學韓,而又不拘於韓,如碧波蕩漾的清池曲水,有別於韓文的渾浩流轉之長江大河。清代袁枚說:「歐公學韓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韓,此八家中所以獨樹一幟也。」(《隨園詩話·卷六》)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