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育公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的演變,公平的意義已有所改變。由於個人的先天條件不同,有的出身貧寒,有的為富家子弟,男女亦有差異,種族之間也不相同,如果僅僅給予個人相同數量的對待,在實質上是不夠的,所以當今的公平一詞,已經超越「等量對待」的概念,在教育上亦是如此。 分類目前對於教育公平的闡釋,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把教育公平分為水平公平、垂直公平、代際公平三種。水平公平指對於相同的人給予相同的對待;垂直公平指對於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對待;代際公平是指確保上一代的不公平待遇不會延續到下一代。第二種是把教育公平分為起點的公平、過程的公平,以及結果的公平。起點...
韃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末蒙古種族之一。是契丹的西北族,沙陀的別種,散居在中國西北、蒙古、中亞、獨立國協東部等地。元亡後,其宗族走漠北,於清時歸附。
人權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領域4.7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4.8 生活課程中 基本理念人權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不論其種族、性別、社會階級皆應享有的權利,不但任何社會或政府不得任意剝奪、侵犯,甚至應積極提供個人表達和發展的機會,才能尊重個人尊嚴、包容差異,達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因此,人權教育實際上是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也就是在幫助我們瞭解「人之所以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發展,也讓我們檢視社會上有哪些問題是違反人類尊嚴,以及涉及公平、平等的問題,如
多元文化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除對其他民族、族裔文化的誤解,以克服、消彌因彼此間互不理解而產生的激烈文化衝突,甚至減少對其他文化、種族的偏見,培養對於群體差別欣賞的態度。而如此的理想狀態則需透過適切的社會學習來推進,以使各個族群、團體之間能相互容忍,了解不同的問話各自具有其獨特性,進而尊重、欣賞彼此之間的異同。(註2) 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係指在一個集團群體、社會共同體、區域聯合體等系统中共存的、彼此相互接觸、聯繫且各自具有其獨立、不同於他者的文化特徵的各式文化。 參考資料註1: 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 Suzanne K...
生態系統觀取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改變;(2)較大系統的需求和目標優先於次系統。也正因為此取向是從較大的生態系統來看,因此如性別、種族、社經地位或是政治、宗教、經濟或文化的影響均需列入考量。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生態系統觀取向英文關鍵字:Ecological Systemic Approach 參考資料王文秀、田秀蘭等人著。兒童輔導原理。1997年初版。頁144-145。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培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思想主要特色2 思想的重點3 教育的主張4 資料來源 思想主要特色(一) 破除「偶像」(idols):1. 種族的偶像【人人皆有的錯誤】(1) 來自於人性本身、感官的極限→破除自我中心觀點,避免主觀,人不能完全依靠經驗,還需要理性。(2) 例:認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而否定異國文化。2. 洞穴的偶像【個人專有的錯誤】(1) 來自於個人的成長背景、環境、經驗……等等→破除淺見,重視整體。(2) 例:井底之蛙,以為看見的天空就是全世界。3. 市場的偶像【人與人溝通後產生的錯誤】(1) 來自於社會習俗、文字、語言……等...
世界大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界各國泯除種族、階級界限,而進於大同社會的境界。此時全人類平等共處,互助合作,利益均享,以達致和平安樂的世界。[例]《三民主義》最終極的目標,是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
專名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標點符號。用在人名、種族名、國名、地名、機構名等,其符號為「__」。在作文寫作中,提到人名、國名等專有名詞當加注專名號,也就是在專有名詞左邊(直字)或下邊(橫字)加上一直線。
文化霸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概要每個民族對於自身的悠久文化或多或少都會帶有部分優越感,當民族或種族對於自身的卓越感越大時,便越容易對其他民族文化採取不友善、排擠的態度與評斷,例如:台灣早年漢人對於本島原住民以「番仔」戲稱,認為原住民文化是不文明、野蠻、殘暴不智的象徵,因此台灣歷來的統治政府皆對原住民族群施予同化政策,將自身漢民族的文化或者日本的皇民文化強制灌輸於原住民社群中,最後引起原住民的反抗,如:霧社事件即是一日治時期的顯著例子。(註1)平時,文化乃是透過價值、規範對於社會具有約束力,讓社會秩序能夠和諧運作。社會學者包曼指出,文化的終極目標乃...
內婚制及外婚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選擇婚姻配偶既是個人性的決定,亦是帶有社會性意義的行為,以婚姻市場的概念視之,擇偶指的是個人在社會規定的範圍內,選擇其合意的對象,而選擇的模式可分為「內婚制」及「外婚制」,兩者之間並非對立,而是一體兩面,具有互補的作用,通常普遍以血緣、種族、宗教或社會階級等作為分類標準。例如大多數社會在血緣關係上規定須為外婚制,而嚴格禁止內婚制,但在社會階級方面則傾向於內婚制。(註1) 內婚制內婚制(endogamy)係指個人在其所屬的團體內選擇婚配對象,例如信仰基督教者期望未來伴侶擁有同一宗教信仰,因此傾向在基督教社會團體中選擇。而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