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0.12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王守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472~1528)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代大儒,弘治進士。正德時巡撫南贛,定宸濠之亂。嘉靖時封新建伯,總督兩廣,破斷藤峽賊,卒諡文成。其學以知行合一為主,發揮致良知之教,反對朱熹格物窮理之說,講心學淵源於宋之陸九淵,世稱姚江學派。嘗築室於陽明洞,學者稱「陽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書》。
嗣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六經,為一代大儒。程頤(西元1033∼1107),字正叔,號伊川先生,宋洛陽人。為學以誠敬為本,主窮理,言行以聖人為模範。與兄程顥合稱為「二程」,開創洛派理學。
添枝接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故意誇大渲染,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一.答黃子耕.之四》:「格物致知只是窮理,聖賢欲為學者說盡曲折,故又立此名字。今人反為名字所惑,生出重重障礙,添枝接葉無有了期。」也作「添枝加葉」、「有枝添葉」。
好高務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好高騖遠」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程顥》顥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於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見其忿厲之容。……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洒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1>學者厭卑近而騖2>高遠,卒3>無成焉。 〔注解〕 (1) 病:憂慮。 (2) 騖:音ㄨˋ,追求、從事。 (2) 卒:終究。
熊羆之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男子的預兆。參見「熊羆入夢」條。《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高柔傳》:「陛下聰達,窮理盡性,而頃皇子連多夭折,熊羆之祥又未感應。」
朱陸異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朱熹與陸九淵,同時講學,朱主敬而陸主靜,朱主即物窮理,陸言心即理,宗旨各異,其門弟子遂分為兩派,稱為「朱陸異同」。
低心下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低聲下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熹論學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之大成。他專為尚未啟蒙的兒童編寫了《童蒙須知》,對於學童日常生活的衣服冠履、語言步趨、灑掃清潔、讀書寫字等言行舉止,都有嚴格的規範要求。其中在〈語言步趨〉篇中提到,為人子弟,要「低聲下氣,語言詳緩,不可高言諠鬨,浮言戲笑」。就是說:作人子弟,要尊敬長上,態度要恭順,聲音要柔和,說話要詳細緩慢,不可以高聲諠譁,誇張嘻笑。「低聲下氣」是直接摘自此處的成語,用來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
循次而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指按照一定的次序與步驟逐漸推進。宋代大儒朱熹〈答邵叔義書〉一文中談到作學問的方法時便曾說道:「讀書窮理,積其精誠,循序漸進,然後可得,決非一旦慨然永歎,而躐等坐馳之所能至也。」意思就是說:作學問必須靠誠心誠意,一點一滴地累積,逐漸地深入推進,絕對不能想要一下子就成功。
貫通融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融會貫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理」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
亂想胡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胡思亂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胡思亂想」就是胡亂思想,指不切實際地妄想。此語在《朱子語類》多見。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學說以居敬窮理為主。在《朱子語類.卷一二.學六.持守》中,他主張研究學問前要先收斂心神,使心力集中。如果將心力歸總匯聚到義理上,專心一志,就不會「胡思亂想」,時間一久,自然會降低對物質的欲望,將心力著重在義理上。另外在《朱子語類.卷一一三.朱子十.訓門人一》中也用到「胡思亂想」。此段記載了朱熹回答陳淳(安卿):「所謂操存,只是教你如何匯聚心力,不胡思亂想,並不是教你在心裡固執著某種東西。」這兩處的「胡思亂想」都是指不切實際地妄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