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9.48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聲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些有淵源關係的劇種所共同具有的腔調,其中包括唱法、演唱形式、樂器和伴奏方法等因素。如昆腔、梆子腔、海鹽腔等。
宜黃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腔調:(1)明嘉靖年間,浙江海鹽腔傳入江西宜黃,融合當地鄉音,演變而成。(2)清時安徽懷寧石牌腔傳入宜黃,演變而成。
皮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戲曲的腔調。參見「皮黃」條。
滇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雲南省主要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皮黃為主,在清乾隆期間形成,流行於雲南省及貴州、四川部分地區。
臺灣國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地區的語言現象之一,指一種帶有濃厚本土口音與語法表現的國語。臺灣國語並不是一個完整的語言,而是語言習得理論當中的中介語。
南梆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京劇中的西皮腔調。曲調活潑甜美,多用於男女抒情唱段。
崑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江浙一帶的劇種。參見「崑腔」條。
板腔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戲曲、曲藝音樂的結構體式。以板式、節拍、腔調的變化為其特點。梆子、皮黃系統的劇種可作為板腔體的代表,在近代戲曲音樂發展上有重大的影響。
皮黃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戲曲的腔調。為西皮、二黃的合稱。西皮腔,一般認為源自陝西梆子腔;二黃腔說法不一。大體而言,西皮、二黃各有其板式類別,以表達各種感情。
吹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戲曲中的一種腔調。明末清初在安徽樅陽縣一帶形成,為弋腔的變體,是徽劇的一種腔調。今亦泛稱以笛類伴奏的腔調為「吹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