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05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認知行為治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受重視的治療取向。此學派的主要概念包括如下:1.基模:係指包含個體基本信念與推論的架構,是個體主觀賦予意義的認知架構,相當穩定。2.模式:係指個體的認知、情感、動機與行為基模的連結網絡,是人格的基礎,藉此解釋與順應外在的刺激與要求。3.自動化思考:較不易覺察,但是又不像信念或基模那麼根深蒂固,很像Freud所說的「前意識」或是Ellis的「自我陳述」。Beck的認知治療強調個體之所以有心理困擾問題,是由於理智運作時的系統性謬誤。情緒困擾的二大主因是:1.干擾個體情緒的負向自動化思考,進而造成後續更多負向思考的惡性循環。...
大提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歎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 大提琴的歷史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8F%90%E7%90%B4 維基百科
家政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間的相互需求。以「關懷倫理」整合「公」領域的實證科學知能與「私」領域人際的與務實的日常生活知能,使賦予學習者具備解決私領域與公領域中日常生活經常性的問題,使心靈不離身體、思考不離行動、理智不離情感。根據上述三方面的基礎理念,「家政」透過飲食、衣著、生活管理與家庭等的學習,使得生活各領域的不同層次需求獲得適當滿足;經由合宜的飲食、衣著、生活管理、家庭等,培養健康的個人,建立健康的家庭;藉由飲食、衣著、生活管理、家庭等的消費決策與管理,培養明智地消費物品與勞務;經由飲食、衣著、生活管理、家庭等課題中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的學...
細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觀察、思考、分析等的詳盡周密。[例]他的心思細密,因此經常被賦予籌劃會議的重任
天縱英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天所賦予的聰明。如:「像他這樣智勇雙全的君主,真是天縱英明,歷來少有。」
家庭韌力(family_resilie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的歷程當家庭遇到壓力事件時,若家庭經過以下的歷程,可以促進個體與家庭發展韌力。 家庭信念系統A. 賦予逆境意義:家族面臨危機時,家庭成員能共享的信念,明白大家是要一起面對該事件,對彼此產生信任感,相信可以突破困境,使家庭恢復或比之前的狀態更好。B. 正向觀點:包括積極主動、堅忍不拔、樂觀、勇氣…等特質。C. 超越與靈性:包括精神、信仰;宗教儀式。藉由宗教的追求,透過信仰將危機視為一種轉機。 家庭組織模式A. 具彈性:一種能使家庭重新組織以因應變動的能力。B. 連結性:連結性指家庭成員彼此支持、尊重彼此的需求、成員間關係...
康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假使這些思想不是感官經驗的結果,就必定是天賦的思考範疇,天賦的心理官能被置於我們的感官經驗之上,賦予感官經驗結構和意義;康德認為有十二種的天賦官能使我們對物理世界的經驗能產生意義,譬如統一性、整體性、真實性、存在、必然性、相互性和因果概念等。 結論照康德的說法,我們能意識體驗到的事物,同時受到後天感官經驗和天賦心靈官能的影響。心靈官能修正感官經驗,使其更具有組織和意義。因此如欲決定知識的本質,就須同時考慮心靈的主動貢獻。康德接受理性主義,認可心靈是知識的來源,而
比馬龍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岸橡樹學校(Oak School)的六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吾人對另一個人的行為賦予的期待,可能成為自我應驗預言;即當教師期待若干兒童的智能顯示較進步的發展時,那些兒童就會有較進步的表現;晚近許多的實驗也支持教師運用期望造成的效應,不僅限於教室內的背景,即使運動技能的教導亦然。  參考資料[教育學辭典 -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http://www1.ypes.tpc.edu.tw/~t306/t-test/N-dictionary.doc]
組織變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抗拒3 變革步驟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定義  組織變革是組織進步必經的過程。組織為一個活性並會與外界互動的團體,當其遇到困難或是需要被賦予新生命時,組織變革就為必要之手段,一般變革會以高階領導人開始進行,但事實上組織中的任何一位成員皆可以開創變革或貢獻成功。而當進行變革時會引起反抗,這是人們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和確保地位的正常反應。如何進行成功的變革,讓組織邁向成長之路,考驗著眾人的智慧。其簡明定義如下:為了因應組織外部環境的變化,或是想提升組織內部的績效,所進行的改革。(註一) 抗拒  一般抗拒變革的原因...
汙名化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汙名化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係指一個特定的群體,由於歷史背景因素或其特殊的社會情境等,而讓社會中其他團體,通常是較為優勢、強勢的群體對其賦予負面的刻板印象的形容,而其所屬之語言或文化權益等長期被社會忽略,進而造成這個群體中的成員本身對於自身所屬之族群持負面評價,認為其文化較為落後、卑微等,削弱其認同感,產生對自己所屬團體認同上的危機,甚至可能排斥其母文化及表徵,而向主流文化靠攏或被同化。註1目錄1 汙名化認同相關事件1.1 汙名化認同之於台灣原住民1.2 汙名化認同之於非洲地區人民2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