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1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過來、不清。如:「一睡不」。
2.不知、未曾。《太平廣記.卷五○.裴航》:「女曰:『裴郎不相識耶?』航曰:『昔非姻好,不拜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義大利傳說中每年一度的「惡魔宴」(Sabbath)中,女巫所跳的舞,此屬古老女巫(Strega)儀式。此舞當今稱作《塔朗特舞》(Tarantella)。舞蹈的陣式描述巫婆以巫術設下迷網,以引誘人們上鉤。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吾技術學院旅運管理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吾技術學院建立於民國54年,觀光科是最早設立的科系之一。民國92年改制成技術學院之後,觀光科升格為「系」,並由觀光系分支出餐旅系。2005年旅運系再由觀光系分支成立。旅運管理系系首屆系主任由餐旅系主任卓文倩兼任,隔年交由吳得晃博士接任,吳博士同時再兼任觀光餐旅學群召集人。旅運管理系主要培育旅行業及航空運輸管理人才。
大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七三五至一七五○年間,發生在美國的一次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的復興運動。其宗旨在改革宗教和道德。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為當時主要理論家。此一運動使美洲殖民地人民開始有共為一體的覺悟,並為美國獨立運動進行了精神準備。
賴孵雞嫲毋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孵完蛋的母雞仍蹲在雞窩裡,不肯離開。比喻固執、不知變通。例:赴毋著火車就愛換公車,莫像賴孵雞嫲毋知。(趕不上火車就要換公車,不要不知變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酒。《三國演義》第二三回:「筵中無可為樂,我有一人,可為眾官酒。」《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叫他跑一齣馬,替兩位老爺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解悶、尋開心、開玩笑。《紅樓夢》第八回:「這個媽媽,他吃了酒,又拿我們來脾了。」
吾技術學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吾技術學院建立於民國54年,建立之初只是商專,後來因應社會變遷及環境需求,於民國92年改制成為技術學院。現任校長是周添城。
教育大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大覺」發生於美國建國初期;這是因為美國在獨立戰爭後,舉國上下在各方面發展均產生了新的政治活力。雖然美國〔憲法〕並沒有關於如何發展教育的條文,但在華盛頓、傑佛遜等人強調民主政治中普遍教育的重要性下,新的教育知覺已然甦;在許多城市中,成立了籌設學校的教育團體,以設立基金的方式建立並支持免費的初等學校。
  在所謂「教育大覺」的期間,曼恩(Horace Mann, 1796~1859)及巴納德(Henry Barnard, 1811~1900)兩位教育家,全心致力於教育的改革,對於免費公立小學的推動,實功不可沒。不過,兩人的教育理念,與他們參觀歐洲學校的經驗很有關係。在一八...
人性的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教育家巴爾勞復(Theodor Ballauff)稱教師為「人性的喚者」,認為人具有可要求性,也就是人具有由教師可以喚而呈現出來的人性、理性的能力。這種要求是透過語言來表達,當被要求者(學生)聽到要求時,可以思考,思有所「轉換」。這種「轉換」是向好(知識)、向善(行為)的方向。教師在教學時,常以人的可要求性為前提。因此教師常被稱為「人性的喚者」,是給予教師一項尊稱。
  巴爾勞復所謂的「可要求性」是:所有的教育,一開始時就必須喚受教者的心靈,而且要常更新喚的教育方式,所有的教育活動是以語言為媒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