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90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應手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其中的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身上領會。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如此,不可能完全藉著書本傳授給後人。大王,您所讀的,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啊!」後來「得心應手」這句成語就從工匠輪扁所說的「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技藝熟練,運用自如,或用來比喻做事順利。
獵心復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試;也單指見到喜愛事物而心中欣喜。如《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公子何不作一番我看,或者我見獵心喜,竟領會得一兩件也不見得。」
審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對美醜所給予的評價態度。通常指在主客觀的情境中,對事物或藝術品的美的一種領會
諾丁的關懷教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懷的承諾。受關懷者在關懷關係中,是自由地接受關懷,安全而勇敢地實現自我。關懷關係是完成於受關懷者的領會上,因此關懷者和受關懷者在關懷關係中都是重要的主體。應用在教育上,諾丁認為教育之目的就在培養有關懷能力的人。課程內容要能讓學生有親身去關懷的實踐機會。教師要以身教、對話、關懷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心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心、心裡。《三國演義》第五二回:「若不殺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氣。」《紅樓夢》第六四回:「卻只是心中領會,從來未曾當面說出。」
混融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並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後來原文中的「融會貫通」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伊拉斯莫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才能使人成為「完人」。3.人文教育的四個目的:(1)使童稚的心靈吸取虔誠的因子。(2)喜愛並通徹領會文雅科目。(3)履行生活義務。(4)從孩提開始,習於溫文有禮的習慣。 理想教育的三大因素-天性、訓練、練習1.天性(個別差異):孩童從小就應該接受教育,因為孩童的記憶力特強,非成人可比,且求知慾旺盛,若能及早提供文字、文法、寓言、故事,則可為日後為學準備。天性所表現出來的,是個別差異的事實,因材施教,才不會造成人性的泯滅。2.訓練:良老的訓練,必須方法妥當;師資條件的好壞,攸關教育的成敗。(1) 教師之重要性:教師的功...
力爭上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有一尺大,但卻沒有二個人是完全相像的。人心也像人面一樣,上天巧妙獨造,各自不同。一起看同本書,各自領會不同;一起作同個題目的文章,寫出的內容也是各不相同。這就是因為每個人先天條件的不同,所生出的巧妙。最後一句:「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就是趙翼認為如果想要更上層樓,「性靈」是最重要的。後來「力爭上游」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努力奮鬥,求取上進。
悟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領會、明白。如:「經過多日的思索,他終於悟出解答這道數學題的方法。」
得手應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其中的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身上領會。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如此,不可能完全藉著書本傳授給後人。大王,您所讀的,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啊!」後來「得心應手」這句成語就從工匠輪扁所說的「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技藝熟練,運用自如,或用來比喻做事順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