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增強論(reinforcement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理論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激勵和人的行為的改造上。對強化理論的應用,要考慮強化的模式,並採用一整套的強化體制。強化模式主要由“前因”、“行為”和“後果”三個部分組成。前因是指在行為產生之前確定一個具有刺激作用的客觀目標,並指明哪些行為將得到強化,如企業規定車間安全生產中每月的安全操作無事故定額。行為是指為了達到目標的工作行為。後果是指當行為達到了目標時,則給予肯定和獎勵;當行為未達到目標時,則不給予肯定和獎勵,甚至給予否定或懲罰,以求控制職工的安全行為。 增強類型強化包括正強化、負強化和自然消退三種類型:第一種:正強化,又稱...
教訓輔三合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員覺知這種大變革,必須轉型因應,更應走在社會前端,積極落實各項教改方案。 內容說明「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係當前十二項教改行動方案之一,自八十八學年度開始在各級學校進行實驗工作,迄今二年。各實驗學校對此方案的認知與推動成效,仍需進一步評估。至於未來要參與實驗的學校,如能先探討本方案的理論基礎則將更能掌握本案精神。以教育部所擬列有關此實驗方案的目標來看,參與此方案的各級實驗學校需達成的具體目標有五點:一是建立有效的輔導體制
課程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生行為組型。 (二)課程評鑑的人員角色 從課程評鑑的人員角色的觀點出發,課程評鑑也可以分為「科層體制式的評鑑」、「專業自律式的評鑑」、「民主多元式的評鑑」等三種分類,以釐清評鑑人員的角色,說明評鑑人員與其贊助者之間的關係或相互影響。 (三)課程評鑑的方式 另外,尚有「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的分類。 (四)課程評鑑的功能 不管是「形成性評鑑」或是「總結性評鑑」,此兩種評鑑皆利用「課程評鑑」的歷程或結果,以控制課程革新的研究發展之變革品質。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課程評鑑英文關鍵字:curriculum evalu...
代間移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勢必有很大差異,此時新世代對舊世代的經濟支援也相對重要。 現代社會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較成熟,在現代經濟體制之下,個人有能力透過長期投資的方式儲蓄老年經濟資本,不同年代間相對經濟能力差異減少。同時,現代國家民主化過程往往使國家必須以福利制度來換取民眾支持,這類制度上的改變都會對家庭內世代間資源分配的流量與數量造成影響,兩代或隔代間的經濟依賴程度大幅降低,彼此間較為獨立。註2 參考資料註1: 白懿淳著,《代間移轉行為之探討》(1997)。註2: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
八股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體名。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時規定的應考文體。其體制源於宋、元的經義。最初八股考試命題採用經書中人倫治道之言,應試者據以敷陳經義,有若代聖賢立言,稱為「制義」。元仁宗以四書命題,限用朱子集注,明、清時科舉考試亦多取四書中的語句命題,故稱為「四書文」。明成化以後漸成定式,清光緒末年廢除。文章結構可分為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大結八部分,全文對格式、體裁、用語、字數有嚴格規定。也稱為「八比文」、「制藝」、「時藝」、「時文」。
馬太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的焦點聚集功能。(註1)宏觀社會學上的馬太效應,在社會選擇的淘汰過程之中,很明顯的發生在現有的教育體制,名校不斷地區得資源,進而持續招收最精銳的學生,以及發表最受矚目的研究。社會學中的馬太效應關注的是,在財務資本以及社會資本可以透過累積的情況下,這些資源可能由父母轉移至孩童身上,如此的優勢累積,使孩童擁有較高的發展機會、文化、人力資本,亦即同一世代的成就受到上一世代的影響,而產生根本性的不平等。(註2)馬太效應同樣被應用在教育心理學當中,在教育中,學齡前即具備識字能力的孩童,可能在進入學校教育後,倚靠其家庭所給予的學齡...
民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治主權屬於全體人民的政治體制,施政以民意為準則,人民得依法選舉民意代表,以監督政策運作。
凌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敗壞、衰敗。《漢書.卷二三.刑法志》:「今隄防凌遲,體制未立,死刑過制,生刑易犯。」
漢摩拉比法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索不達米亞平原,是為王國第六代統治者(約西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其建立一中央集權的專制體制,集宗教、軍事、 行政、司法及水利建設等各式權力於己身,其在位期間漢摩拉比勤於朝政,關心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等各式發展,使得當時的巴比倫為一強盛國家。(註1)然在統一美索不達米亞後,漢摩拉比為維持王國的統一,必須調解臣民之間的內部糾紛,以維持王國內部的平衡,「為了不讓強者欺凌弱者,為了孤寡各得其所」,能更有效的統治國家,故漢摩拉比派遣群臣蒐集過去的法律條文(如拉薩爾為維護奴力主對奴隸的統治而編纂的《蘇美爾法典》及兩河流域...
威權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式。特點是政府常運用軍警武力、暗殺等暴力手段,用來維持和執行社會控制。威權政府被視為有限的多元政治體制,政府接受某些特定的或組織參與政治活動和權力取得,但這些社會團體的政治權力通常並非真正由人民的自由意志所參與或授權,而是由統治者刻意扶植創造的「假」社會團體。這種社會團體模式普遍存在於台灣戒嚴時期,當時雖然存在著反對黨,但這些反對黨僅是作為政府刻意營造政體民主的工具,而並不具有實質政治影響力,不過,威權政府只限制在政治方面的活動,對於非政治性的生活活動干預程度較低。(註1) 特色和區別威權主義興盛於1960~1980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