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高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尚的節操。《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好奇偉俶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游於趙。」
和事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魯仲連
猶豫未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邯鄲也就可以解圍了。趙國的相國平原君一聽到這樣的事情,認為事態嚴重,一時拿不定主意。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魏國派人勸說趙國尊秦為帝,感到很氣憤,於是要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準備當面勸他打消這個念頭。原文中的「猶豫未有所決」後來可能演變成「猶豫不決」這句成語,指遲疑不定,無法拿定主意。
忿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怒而不能容忍。《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悁之節,定累世之功。」
放達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意放蕩」─語意流暢而不受拘束,寫了數萬言,最後仍然沒有被重用。 「不羈」則是出自《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鄒陽,西漢時齊國人,和當時的羊勝、公孫詭同為梁國孝王的門客。羊勝等人因為嫉妒鄒陽的才能,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孝王很生氣,就把鄒陽交付官吏辦罪。鄒陽擔心死後要承擔莫須有的罪名,於是就在獄中上書梁孝王,列舉許多古代的君王、賢人,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或猜忌,都為國家帶來了不同的影響。而當今的國君,也沉湎於阿諛諂媚的言詞之中,牽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圍之下,使得「不羈之土」─那些賢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宛如良馬與牛同槽共食一樣,賢愚不分。這也是周朝隱士鮑焦之所以對世道忿恨不平,對富貴毫...
偏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信某一方面的話。《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故偏聽生姦,獨任成亂。」
富比陶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陶,陶朱公。衛,衛公子荊。比喻極為富有。《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裂地定封,富比陶衛,世世稱孤,與齊久存。」
排患解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前去邯鄲勸說趙王擁戴秦王為皇帝,這樣秦王就會退兵。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了這件事,於是請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魯仲連見了辛垣衍,向他解說當時的局勢以及秦國的計謀,曉以大義。辛垣衍聽了之後如夢初醒,除感佩魯仲連的高見之外,並打消了勸說趙國的念頭,而返回魏國。不久,魏國的公子無忌(信陵君)以計奪取晉鄙軍隊前來救趙,擊退秦軍,解除了趙國的危機。平原君很感激魯仲連的幫助,要封賞他,但是魯仲連再三的推辭,堅持不肯接受。於是平原君設宴款待,準備以黃金千兩用祝壽名義送給魯仲連魯仲連笑著對平原君說:「士人之所以為天下人所敬重,是由於為人排解禍患、困難、...
首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斬獲敵首計功。《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魯仲連》:「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肆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意。《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文選.嵇康.琴賦序》:「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也作「肆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