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露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哺乳綱目。因游泳時背脊部常常露出水面而得名。背黑腹白,體側有雲形斑紋,無背鰭,胸鰭在眼後下方。頭大,占全身的三分之一,口闊無齒,上顎有薄片形鬚三百六十餘枚,可以用來過濾入口的食物。也稱為「海鰌」、「正」。
科氏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Ziphius cavirostris (G. Cuvier, 1823)
出生時體長2.7公尺,身長5~7公尺,體型似魚雷,喙部短,是喙科中最不明顯者,嘴基部線條上揚,胸鰭緊貼體側,背鰭矮小在背部後端,尾鰭無中央凹刻。體色變異大,通常背部是棕黑色,腹部較淡,體表稍有直紋刮痕,和橢圓形白斑。喙最大的特色就是牙齒極少,此種雄只有下頜前端2顆圓錐形牙齒,而雌與幼沒有牙齒。
除兩極區外,其他海域都有,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水域,似乎是所有喙中分布最廣者,深水性種類。
科是所有豚類中最不為人所了解的一群,在海上罕見,個性羞怯,遊船,偶有躍身擊浪的動作;擅長潛,可持續20~40分鐘,性喜覓食深水的魷魚和深海魚類,多數的生物學資料來自擱淺的屍體。
T0000000886--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T0000000977--目(Order Cetacea)
T0000000983--齒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
T0000000987--喙科(Family Ziphiidae)
布蘭氏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柏氏中喙的個體差異非常大,且目前了解不多,因此想要與中喙屬的喙區分可能非常困難。這個品種最早是根據一小片沉重的下顎來描述的;後來才發現柏氏中喙的骨骼是動物界中密度最高者。別名:布蘭氏喙(舊稱)、鈍喙、大西洋喙、熱帶喙
銀杏齒中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4.7-5.2m;出生時約2.1m。體重最重為1.5噸。 體型較其他同屬動物粗壯,雌性下顎中段唇線現有明顯曲線, 裡頭便有銀杏狀的牙齒。雄性體色為深灰色,雌性有淡灰色。 與柏氏中喙相比,身體上通常沒有傷疤。 主食為深海烏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哺乳綱目。體形似海豚,色黑,腹白,頭部突出,體長二丈餘,其脂肪可製油,價頗貴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以形的杵撞鐘,故稱鐘聲為「音」。元.宋褧〈鄱陽蕭性淵能鼓琴琴號霜鐘是其曾大父宋南渡時所畜者其家上世善琴云〉詩:「不似琵琶不似箏,音歷歷似秋清。」明.張經〈煙寺晚鐘〉詩:「音送殘照,敲落楚天霜。」
瓜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2.1-2.7m;出生時約1m。體重最重210kg,雌性可能較重,出生時15kg。 身體中央十分粗壯,頭型為三角型至圓錐形,比例大而呈鐮刀型的背鰭,高約30cm,位於身體中央; 胸鰭比例大且末端尖銳。 主食為大洋性的魚及烏賊,偶而也吃蝦類,其食物多分布在1.500,的深海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捕捉魚的船隻。母船分為上下兩層,上為屠場,下為加工場。每艘母船約有八至七艘小船,用來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氏 (Bryde‘s whale, Balaenoptera edeni) 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挪威捕大亨 Johan Bryde 之名命名。布氏時很容易和鰮 (Balaenoptera borealis) 混淆,然而透過一些外型差異即可分辨這兩個種類,如布氏體型較小 (體長約14公尺),且其吻部上方有三條脊突 (ridge) 自吻部尖端延伸到頭部後方,中央的脊突末端隨兩個噴氣孔拱起。 一如其他種類的鬚 (rorquals),布氏擁有多條喉腹摺,從下顎一路延伸到腹部。上顎的鬚板 250-365片。布氏外型體色呈現黑色或深灰色,在喉嚨和下巴處有白色斑塊,並且有時...
北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哺乳綱目露脊科。活動於北極附近,以浮游生物為食,狀似露脊,皮下脂肪多。近年因被大量捕殺,已逐漸減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