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圍繞、纏繞。《文選.陶淵明.始作鎮經曲阿作詩》:「眇眇孤舟遊,綿綿歸思紆。」
流離失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百姓挨餓,流亡離散各地,幾萬人因此生病而死。 「失所」則是出自漢.李陵〈與蘇武〉詩。漢武帝時,將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十餘萬人對抗,戰到最後,不敵匈奴,只好投降。家人受到連累,全部被處死,從此他便留在匈奴,到死都沒有回到漢朝。這期間,奉命出使匈奴而被拘留的蘇武,和他結為好友。蘇武回漢朝時,李陵寫了三首〈與蘇武〉詩,訴說與知心的朋友分別,難再相見的心情。其中,用「雲被風吹得四處飄蕩,失去了居所」來形容自己飄零的身世和朋友從此分隔兩地的無奈。後來「流離」和「失所」被合用成「流離失所」,用來形容轉徙離散,無處安身。
風平浪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íng釋義︰猶「風平浪靜」。見「風平浪靜」條。 01.《三國演義.第九一回》:「次日,孔明引大俱到瀘水南岸,但見雲收霧散,風靜浪平。」 參考詞語︰平風靜浪注音︰ㄆ|ㄥˊ ㄈㄥ ㄐ|ㄥˋ ㄌㄤˋ漢語拼音︰píng fēng jìng làng釋義︰猶「風平浪靜」。見「風平浪靜」條。 01.《三國演義.第四八回》:「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 02.《雪月梅.第一○回》:「昨日江上平風靜浪,諒無他虞。」
烽火連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烽火連天」係由「烽火」及「連天」二語組合而成。 「烽火」是古代邊防據點用來報警的煙火。《史記.卷四.周本紀》:「有寇至,則舉烽火。」意思是說有外敵來犯,就燃起報警的煙火。 「連天」是與天空相連的意思,《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記載,王莽百萬隊逼近昆陽,將昆陽城包圍數十重,列營百餘座,一時「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百里」。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烽火連天」,比喻戰爭接連不斷。
道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事先說明,預留地步。《漢書.卷九○.酷吏傳.田延年傳》:「丞相議奏延年『主守盜三千萬,不道。』霍將召問延年,欲為道地。」唐.顏師古.注:「為之開通道路,使有安全之地也。」
袍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袍,外衣;澤,通「襗」,內衣。語本《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後遂用「同袍同澤」形容人間休戚與共的友情;省為「袍澤」,作為中同事的稱呼。如:「袍澤之誼」、「袍澤故舊」。
先聲奪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聲奪人」指先張大自己的聲威,藉以挫敗敵人的士氣。這是兩對陣時,常用的戰術。它的語源出於《左傳》所引的《志》。《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左傳.文公七年》也說:「『先人有奪人之心』,之善謀也。」《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又引《志》:「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先人有奪人之心」是說:「搶在敵人之前動手,可以劫奪敵人的戰鬥意志。」據《左傳》,宣公十二年春,楚莊王圍鄭,鄭襄公肉袒牽羊請降。夏,六月,晉師救鄭,與楚對陣,諸將和、戰主張不一。晉魏錡曾向晉君請求擔任公族大夫而未得,趙旃請求擔任公卿也未得,兩人都懷恨在心,想要晉師打個敗仗。所以請求派他們去向楚...
大勢已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整個局勢已經無法挽回。[例]叛眼看大勢已去,只好棄械投降。
紀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綱紀規章。《左傳.桓公二年》:「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三國演義》第一五回:「原來太史慈所招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諳紀律。」
和衷共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濟」則出自《國語.魯語下》,根據記載春秋時晉國為了報仇,號召諸侯出兵攻打秦國,途中經過涇水,沒有隊肯先渡河。於是晉大夫叔向就去請教魯大夫叔孫豹(諡號穆子)該怎麼辦?叔孫豹回答說他只知道吟誦《詩經.匏有苦葉》,不懂其他的事。得到提示的叔向告退後,立即召來掌管船隻和務的官員,說:「苦匏不可食用,只能拿來當作渡河的浮囊。而叔孫豹說他吟誦〈匏有苦葉〉,一定打算要渡河了。你們要儘快做好渡河的準備。」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和衷共濟」,用來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難關。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