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的過程。3、 運用到社會政治現象,就是透過不斷批評與否定,使社會現實朝向合理的轉變。(二) 權威人格的研究1、 「權威人格」研究是屬於霍克海默主持的大型研究「偏見之研究」的一部份。2、 對於不容許相反言論的意識型態加以確認,同時企圖對於這種反民主的感覺與以精確的描述。三、 赫伯德‧馬庫色(Herbert Marcuse,1898-1979)(一) 馬庫色的著作被用來提供知性的與意識型態的論斷,以抗議、質疑被普遍承認的權威,並透過革命尋求推翻已被...
高山仰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例句6 參考資料 解釋高山,比喻品德高尚。仰,仰慕。止,語助詞。高尚的品德,令人崇仰。 出處<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舝,ㄒㄧㄚˊ) 故事 補充(1)相似詞: 景行行止、高山景行(2)反異詞: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例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千百年後,先生的人格修養,將為人們所仰望。 參考資料金淵博、曾鴻儒合編<多功能成語典>,p,238,金安文教機構;薛河田、鍾毓田 著<中學生全方位六用成語>
心理防衛機轉_(defense_mechanis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某些行為上使用心理防衛機轉,差別在於程度不同,這是「自我」避免思想及情感失控的方法,而根據每個人的人格特質、經驗或觀念不同,會呈現不同的防禦方式。此概念來自精神分析理論中關於人類思想中存在多種力量進行互相對抗、鬥爭的假說。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轉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礙,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轉也可能帶來心理疾病。目錄1 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2 分類2.1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類2.2 按行為性質分類3 參考文獻 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防禦機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們是無意識的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真...
歸因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輔導的觀點言,培養學生從了解自己、認識別人的過程中,建立其明確的自我觀念。長期消極歸因心態有礙於學生人格成長:心理學家稱積極歸因的學生為「成就型學生」;消極歸因的學生,稱之為避敗型學生。教師的回饋是影響學生歸因的重要因素。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歸因論英文關鍵字:Attribution Theory 參考資料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頁310-318。台北:東華。蔡育嫺(2008)。父母歸因類型與情緒反應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歸因、目標設定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焦點團體訪談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創作技巧。 肆、焦點團體的主持技術一、投射技術:透過特定刺激,喚醒參與人的個人想法、感受或意見。1.人格連結:主持人針對議題選出一張(組)影像,請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2.情境連結:主持人運用著重於情境的圖片刺激成員說出想法或感受。3.被限制的關係:主持人要求成員根據討論的議題,從眾多影像或比喻中選取個人認為最接近的一個。4.填充句:主持人在團體過程中呈現一組未完成的句子,邀請成員依序完成這些句子。當成員難以用談話方式溝通時,主持人可以考慮使用填充句。5.圖示法:主持人事先準備圖畫紙和彩色筆,邀請成員針對內在的感受與...
理情行為治療(REB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述式的敘述。就事論事,不過度推論,並能看清自己的偏執。1. 就事論事,不以偏概全,不踐踏自尊(行為≠人格)2. 不用絕對化的陳述,而是用條件式、描述性的陳述例如:我希望你停下手邊的事,先去整理房間。我會在十分鐘後回來確定你已經開始整理了。(而非「沒看過這麼懶的孩子!」「我們家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小孩!」「房間都不會整理,我不知道你還會做什麼!」等以偏概全的說法。)請特別小心這些東西,它們很容易打破。(而非「沒看過這麼笨的人!」「真差勁!粗心死了!好像不打破東西不甘願一樣!」「連個小東西都保管不好,你還能做什麼?」等以偏概全的...
侮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傷害或羞辱他人人格、尊嚴等行為。[例]他自尊心很強,無法忍受任何侮辱。
生涯類型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設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理論基本原則何倫Holland(1985)提出:1.選擇一種職業,是一種人格表現。2.職業興趣既是人格的呈現,職業興趣測驗就是一種人格測驗。3.從事相同職業的人,有相似的人格與相似的個人發展史。4.由於同一職業團體內的
多重模式治療(Multimodal_therap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治療的彈性與多樣性。 BASIC I.D.Lazarus提出 BASIC I.D.,以七大功能來解釋人格結構:Behavior(行為)、Affective Processes(情感反應)、Sensation(感覺)、Images(形象)、Cognitive(認知)、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人際關係)、Drug/Biological Function(藥物/生物功能)。這些模組會互相影響,但仍可視為獨立的功能。不良行為的個案是因為七個模組有偏差或是彼此衝突。多重模式學派很重視BASIC I....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冒險。標籤論已被用來解釋少年犯罪與各種變態行為的心理成因,也被用來說明學校教學的不當措施,會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例如「放牛班」、「啟智班」等名稱,都有可能會對學生心理上產生標記作用。 來源標籤的概念源自於Frank Tannenbaum在1938年出版的《犯罪與社會》(Crime and Community)一書,主張青少年犯罪行為是社會給青少年的錯誤行為貼上「不良青少年」標籤之後逐漸形成的,這種用社會標籤來解釋青少年走上犯罪行為絕路的論點,啟動標籤理論的發展。1951年Edwin Lemert 出版《社會病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