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09 ms
共 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身無寸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手無寸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手無寸鐵」原作「手無寸刃」。《異苑》一書所記皆神話傳說之事,其中記載晉代一則故事:住在順陽南鄉的楊豐和兒子楊香在田裡收割穀物時,被出沒的老虎給咬住,年僅十四歲的楊香,手上沒有拿任何短小鋒利的武器,直接捉住老虎的脖子,結果救了父親一命。刃就是鐵器,所以後來從這裡演變成「手無寸鐵」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手上沒有拿任何武器。另外在較早的文獻漢朝李陵〈答蘇武書〉:「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已可見到「人無尺鐵」一詞,意思是說:士兵傷亡慘重,箭矢也用完了,手上連一件短小的武器也沒有,還是奮勇爭先上前殺敵。
|
驚魂動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驚心動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驚心動魄」原作「動心驚魂」。晉代王嘉《拾遺記》裡記載這麼一則故事:古時候的越國國君想要滅掉吳國,於是派人到處收集奇珍異寶、美人和好吃而罕見的食物,進貢給吳國國君。其中有兩個美人,一名夷光,一名脩明,吳王特別喜愛,將她們安置在建築精緻,裝飾華麗的房間,然後用細珠串在一起作為門窗的簾子。隔著簾子偷偷窺視過她們的人,沒有人不是內心感受極深,引起很大震撼,都說她們是天上的仙女。漸漸地,受到迷惑的吳王,開始不理國家政事,到後來越國軍隊攻入王宮,他還抱著這兩個美女一起逃。後來「驚心動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內心感受極深,震撼很大。
|
臨渴穿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渴而穿井」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齊景公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因為不懂得任用賢德忠心的人,又聽不進諫言,導致身邊都是奸佞小人,沒有人可以輔佐我,因此失去政權。」景公聽了問晏子:「如果幫助魯昭公回去魯國,他會成為賢明的國君嗎?」晏子回答說:「不會。溺水後才探水路,迷路後才向人問路,就像是面臨災難才趕緊鑄造兵器,被噎著了才趕緊挖井取水,雖然緊急採取行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噎」指食物塞住咽喉,氣透不過來。如果把噎改成渴,意思就會更明白。
|
涸轍之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轍,車輪輾地所留下的痕跡。枯,指將枯死的魚。涸轍之枯指在乾枯車轍中的魚。參見「涸轍之鮒」條。後用以比喻陷處困境,急需救援的人或物。明.瞿佑《剪燈新話.卷三.三山福地志》:「但願捐斗水而活涸轍之枯,下壺飧而救翳桑之餓,此則故人之賜也。」
|
東家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孤行,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整個社會的需要,因此他預料孔子的理想將無法實現。而太師引來作譬喻的這則故事,後來被濃縮成「東施效顰」,用來比喻盲目胡亂地模仿他人,結果卻適得其反。
|
臨渴之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渴而穿井」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齊景公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因為不懂得任用賢德忠心的人,又聽不進諫言,導致身邊都是奸佞小人,沒有人可以輔佐我,因此失去政權。」景公聽了問晏子:「如果幫助魯昭公回去魯國,他會成為賢明的國君嗎?」晏子回答說:「不會。溺水後才探水路,迷路後才向人問路,就像是面臨災難才趕緊鑄造兵器,被噎著了才趕緊挖井取水,雖然緊急採取行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噎」指食物塞住咽喉,氣透不過來。如果把噎改成渴,意思就會更明白。
|
餘妙繞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餘音繞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列子》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相傳從前韓國有個女子韓娥,擁有一副好歌喉。有一次,她要前往齊國,抵達齊國城門雍門時,因為旅費用盡,於是賣唱以賺取食物。她的歌聲極為優美動人,即使在她離去以後,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列子》文中是以「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後來「餘音繞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如清代小說《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
|
刻骨鏤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骨銘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
濫廁其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濫竽充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非子.內儲說上》中有一則故事: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竽的合奏,所以每次都要三百多個樂工一同演奏。有位南郭先生,雖然不會吹竽,但因為知道齊宣王的這個嗜好,便請求齊宣王讓自己參加這個樂隊,宣王也很高興地答應了。每當眾多樂工一起合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混在數百人的吹竽隊伍中,有模有樣地裝出吹奏的樣子,沒人發現真相,他也因此能獲得很好的待遇。宣王死後,湣王繼位,湣王雖然也喜歡竽的吹奏聲,但他喜歡的卻是獨奏,所以命樂工一個個輪流表演。南郭先生得到了這個消息,知道再也無法蒙混過關,只好逃出宮去。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濫竽充數」一語,用來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卻混...
|
餘響遶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餘音繞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列子》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相傳從前韓國有個女子韓娥,擁有一副好歌喉。有一次,她要前往齊國,抵達齊國城門雍門時,因為旅費用盡,於是賣唱以賺取食物。她的歌聲極為優美動人,即使在她離去以後,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列子》文中是以「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後來「餘音繞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如清代小說《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