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室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家人。《詩經.邶風.北門》:「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謫我。」
捨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拚命,不顧自己的性命。如:「捨命救人的救難隊員受到全民的崇敬。」
厲兵粟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厲兵秣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厲兵,磨利兵器。秣馬,餵馬。「厲兵秣馬」指完成作戰的準備。《左傳》記載:魯僖公三十二年,駐防鄭國都的秦將杞子,派人報告秦王他們已掌管鄭國都的北門,是攻打鄭國的好機會。三十三年春天,秦王決定派兵攻打鄭國。鄭國商人弦高在前往周都城經商途中遇到秦軍,知道秦軍意圖後,他一方面用四張獸皮和十二頭牛慰勞賞賜秦軍,一方面則是派人趕緊回報鄭穆公這件事。鄭穆公獲報後,派人去招待秦國駐軍休息、居住的房舍察看,結果見到他們已經捆物裝車、磨利兵器、餵好馬匹,完成作戰的準備。於是鄭穆公將計就計派皇武子去送行,讓秦軍知道鄭國已有防備,免去一場戰爭。後來「厲兵秣馬」被用來指完成作...
飛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如凌空飛起的高架橋梁。《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列傳》:「臺閣周通,更相臨望;飛梁石蹬,陵跨水道。」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
九一八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九月十八日夜,日本關東軍自行炸燬瀋陽城北門外南滿鐵路的柳條溝一段,卻誣指我國軍所為而占領瀋陽城,開啟了戰端,史稱「九一八事變」。[例]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更野心勃勃,侵占東北。 △瀋陽事變
兩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右兩邊、前後兩端。《三國志.卷二六.魏書.田豫傳》:「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譟而起,兩頭俱飛,出虜不意,虜眾散亂。」《三國演義》第三一回:「玄德兩頭無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極耶!』」
梅林止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北周.庾信〈出自薊北門行〉:「梅林能止渴,複姓可防兵。」
做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妾、當小老婆。《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因他有幾分顏色,從十七歲上就賣與北門橋來家做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一回:「打聽了幾天,好容易打聽著了。便挽人去對那姑娘的父母說,要代督辦討他做小。」
面縛輿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手反綁,車載空棺。表示投降並自請受刑。《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鄧艾傳》:「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三國演義》第一一八回:「後主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出北門十里而降。」
承恩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北府城的北門遺跡,也是臺北市唯一的一級古蹟。興建於清光緒五年(西元1879)。當時的臺北府城,共有東、西、南、北四大城門與小南門。東門稱「景福門」,西門稱「寶成門」,南門稱「麗正門」,北門稱「承恩門」,小南門稱「重熙門」。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北門與東門皆附外郭,北門城郭額題:「巖疆鎖鑰」。今日除此門仍保持原貌外,餘門不是已拆廢,即是後來改建的。此門以大直山之山石砌成,中有拱門,傳統歇山式飛簷屋頂,不見柱廊的封閉式城樓,朱紅的厚牆直接頂住了簷口,建築格式非常獨特。今址在臺北市忠孝西路、博愛路、延平南、北路與中華路的交叉口。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