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比屋而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家戶戶皆受封賞。比喻教化成功,賢人很多。漢.陸賈《新語.無為》:「故曰: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者,教化使然也。」也作「比屋可封」。
放浪無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鞅,戰國時衛國人。少好刑名法術之學,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為相,說服秦孝公推行新法。秦國富強後,受封於商。用法嚴苛,樹敵眾多,孝公卒,被車裂而死。亦稱為「衛鞅」。 (4) 韓非:?∼西元前234,戰國時韓國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口吃而不善辯說,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曾以書諫韓王而不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五十餘篇,號為《韓非子》。文章峻嚴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後秦王攻韓,韓王遣非使秦,為李斯所譖,下獄而死。 (5) 詼諧:談話風趣、幽默。 2、「不羈」:《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是以聖王制世御俗,獨化於陶鈞之上,而不牽於卑亂之語,不奪於眾多之口。……今人主沈於諂...
心愜意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滿意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滿意足」是指心意滿足。《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中有「豐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滿」這句話,以「心意既滿」描述王莽心腹甄豐等人受封高官,子孫亦受恩惠,心意滿足。甄豐等人當初依附王莽,原只是想攀龍附鳳以求取功名,不料王莽竟然篡漢,自立為帝,以甄豐等人為功臣,大肆加封進爵,甄豐等人畢竟為漢朝故臣,對漢朝宗室與天下豪傑仍心存顧忌,也不敢太過囂張,所以才會有「心意既滿」之感。後來「心滿意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心意滿足。
貉一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惲:音ㄩㄣˋ。楊惲 (?∼西元前54),字子幼,西漢華陰人,為司馬遷外孫,楊敞之子。宣帝時,因功受封為平通侯。後為怨家所告,被處以腰斬之刑。 (4) 匈奴:秦、漢時北方的游牧民族。 (5) 單于:音ㄔㄢˊ ㄩˊ,漢時匈奴君長的稱號。 (6) 見殺:被殺。 (7) 不肖:不賢,沒有才能。 (8) 大臣為畫善計不用: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畫,設計、籌謀。 (9) 身無處所:無容身之處,意指死亡。 (10) 令:假使。 (11) 至今:延續到今。 (12) 當世:指漢宣帝。
晉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天主教儀式。晉封神父的典禮。受封者須許絕色、絕財、絕意三願,由主教主持儀典。成為神父後,終身奉獻宗教工作,從事聖事。
領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建時代的地主。受封於某一區域,掌握政治、經濟權力,負責管理產業、保護轄區人民安全的人。也稱為「封建主」。
瓦解土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2) 吳:國名。周代太王長子泰伯受封於吳地,在今江蘇省吳錫縣。傳至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3)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4) 齊:國名。位於今山東省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傳至戰國時,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5) 趙:國名。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後為秦國所滅。
領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建社會中,領主所受封或占有的土地。[例]中世紀時代,英國貴族擁有大片領地,壟斷了全民的財富。
後藤新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簡介2 施政內容3 評價4 參考書目 簡介後藤新平(1857-1929),日本岩手縣人。須賀川醫學校(今名古屋大學醫學部)畢業,歷任愛知縣病院長、愛知醫學校長。在離台之後也任外務大臣、東京市長,並受封伯爵等。來台背景:由於後藤新平受到兒玉源太郎的賞識,因此在兒玉擔任台灣第四任總督時期,後藤新平則任民政長官,實際上擁有著治理的極大權力。當時的日本,甫獲得台灣這塊殖民土地,但是卻頻頻遇到台灣當地的抵抗,不但折損許多力量來平亂,並且也無法順利展開經營。因此後藤新平來台後,引進了所謂的「生物學統治原理」,才順利將台灣轉化...
心滿意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滿意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滿意足」是指心意滿足。《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中有「豐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滿」這句話,以「心意既滿」描述王莽心腹甄豐等人受封高官,子孫亦受恩惠,心意滿足。甄豐等人當初依附王莽,原只是想攀龍附鳳以求取功名,不料王莽竟然篡漢,自立為帝,以甄豐等人為功臣,大肆加封進爵,甄豐等人畢竟為漢朝故臣,對漢朝宗室與天下豪傑仍心存顧忌,也不敢太過囂張,所以才會有「心意既滿」之感。後來「心滿意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心意滿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