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偕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生活到老。今多用於夫妻之間。《詩經.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初刻拍案驚奇》卷九:「王氏父母遂把女兒招了劉氏子為婿,後來偕老。」
百年偕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白頭偕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白頭偕老」係由「白頭」及「偕老」二語組合而成。 「白頭」是出自樂府古辭〈白頭吟〉二首之一,內容是說夫妻二人原本相愛,後來丈夫變心,妻子便寫了這首詩,與之決絕。詩中提到,希望能有一個真心相待的人,可以共同生活,直到白頭,永不相離。 「偕老」則是出自《詩經.鄭風.女曰雞鳴》,詩歌內容是寫一對夫妻歡樂美好的家庭生活。兩人十分相愛,並且誓約相守到白頭。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白頭偕老」,用來形容夫妻恩愛到老。現今這個成語多用為祝賀新婚的賀詞,也常用作「白頭到老」。
譚嗣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譚嗣同晚清政治思想界裡的彗星。譚嗣同生平介紹: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又字佛生,號壯飛,署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湖南省瀏陽縣人。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殉難於北京菜市口刑場,享年三十四歲。  「慈父嚴母」的教導→養成譚嗣同能堅守諾言、倔強能自立的性格。從小即接觸各種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興趣廣博,行動不羈,好與人辯。在仁學方面,受到墨子的影響很大。鑽研莊子之後,認為中國自有其立國之道,對西學思想微不足道。  譚嗣同為學最初是桐城古文,後來特別喜好魏晉人的駢文,反對唐宋以後的古文。譚嗣同作治言一文,認為西洋...
決定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l determinism)。社會決定論指出,在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社會中,個人以為個人有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其實個人的自由是受到所處社會脈絡和羈絆的自我(encumbered-self)所決定,個人以為自己的選擇的空間其實也是假象。(Taylor, 1979;Sandel, 1982)決定論所引起最嚴重的後果勿寧是道德和法律上的。試想,假如個人的思維內容、方式乃至個人的行為和行動都是被決定的,那麼個人為什麼要對他的思想、言論及行動負起責任呢?假如一個人不須為自己的作為負起責任,我們又怎麼能予以獎賞或懲罰呢?即...
噭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擬聲詞:(1)形容哭泣聲。《莊子.至樂》:「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文選.潘岳.楊仲武誄》:「慈母哀哀,慈母痛心疾首。噭噭同生,悽悽諸舅。」(2)形容鳥獸鳴聲。《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三》:「飛鳥遶樹翔,噭噭鳴索群。」唐.陳子昂〈晚次樂鄉縣〉詩:「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離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不堪同居之虐待。四、夫妻之一方對他方之直系親屬為虐待,或夫妻一方之直系親屬對他方為虐待,致不堪為共同生活。五、夫妻之一方以惡意遺棄他方在繼續狀態中。六、夫妻之一方意圖殺害他方。七、有不治之惡疾。八、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九、生死不明已逾三年。十、因故意犯罪,經判處有期徒刑逾六個月確定。有前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方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註3) 參考書目註1: 彭懷貞(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註2: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
群婚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過去遠古時代,人類尚未發展出具一定形式的婚姻制度,家庭關係等,習慣以混雜群居的方式共同生活,在群體之內集體交互婚配,而子女則由該群體共同撫養,由此可知,群婚是人類最初類似婚姻的形式,如:台灣早期部分原住民婚配制度即是偏向群婚(註1),又或者是現在印度部分較為貧困、低種性的家庭,一家兄弟合娶一位女性做為配偶亦是群婚的寫照,以下將群婚制分為三類階段。目錄1 交輩群婚2 等輩群婚3 族外群婚4 參考書目 交輩群婚在早期沒有婚姻與家庭的制度下,人們過著共同採集、消費的生活,每一位男性都屬於一位女性,同樣的每一位女性也都屬於一位...
共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對彼此均有利的生活方式。
刎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同生共死。《東觀漢記.卷一四.田邑傳》:「衍與邑素誓刎頸,俱受重任。」唐.楊烱〈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付同心之雅會,訖刎頸之良遊。」
捧頭鼠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張耳、陳餘響應。後與張耳絕交,且率兵襲耳,自立為代王,後為韓信所殺。 (4) 刎頸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見「刎頸之交」。 (5) 張黶、陳釋之事:指張耳被圍於鉅鹿之際,派張黶、陳釋二人前往陳餘處求救不得的事情。事見《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 (6) 奉:捧著。據《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此處指的是捧著項嬰的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