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匹配;相配;符合;合;比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檢查二個以上的人(事、物)之間的屬性是否相同。
鱸(扁紅眼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ates calcarifer (Bloch, 1790)
體背隆起,眼特小,前鰓蓋後緣具細鋸齒緣,後下角有一大棘;體灰色,腹面較淡,腹鰭黑色;眼紅色。長可達1.8公尺。
自日本以南之印度太平洋均有分布。
棲息砂泥底之陸棚邊緣淺水區,內灣並上溯河川。
高貴食用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鋸蓋刺魚科(Family Centropomidae),Snook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斯氏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elorinchus smithi (Gilbert & Hubbs, 1920)
頭部大,佈滿特化之強棘鱗;眼睛很大,眼眶下緣有一排特化之強棘鱗,長而尖突,端有一尖銳的硬棘,部腹面佈滿鱗片。口小,下位可突出,頦部有1根短小的鬚。兩頜具錐狀齒數列排成帶狀,體被之櫛鱗具有排列成輻射狀的強棘刺。發光器短呈黑色桿狀與肛門口貼近。魚體全為棕色,腹部顏色略淡。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包括日本南方、中國東海及灣東北部。
分布於300~610公尺深,水溫6~12℃的深海區,深海底棲性,棲息於泥砂底質的海床上,以多毛類等足類及一些底棲性的小魚為食。繁殖期為初春,成魚會游至較淺海域產卵。
本種常與日本腔鱈一起被捕獲,可能兩者之棲息環境很接近,大型個體可食用,小型個體則作為下雜魚,供作養殖魚類的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鱈形目(Order Gad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鼠尾鱈科(Family Macrouridae),Grenadiers,Rattails
棘鱗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橢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下頜些微突出於上頜。前上頜骨的凹槽大約達眼窩的前緣稍後方;鼻骨的前緣圓形;鼻窩沒小刺。鰓蓋骨具2棘;前鰓蓋骨後下角具ㄧ強棘;眶下骨於上緣略微鋸齒狀 。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 41-47(43-45),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 3.5;頰上具 5 列斜鱗。鰓耙數5-7+11-13=17-20。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 X-I,軟條 14-16(15),硬棘鰭膜上緣凹入;最後一根硬棘短於前一根硬棘。臀鰭有硬棘 IV,軟條 9-10(10);胸鰭軟條 15 ;尾鰭深叉形。頭部與身體紅色,鱗片...
斜帶棘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稍延長,呈長橢圓形, 尾柄短。口端位,齒白具缺刻。眼前無深溝。頰部被鱗;鰓裂後有大型骨質鱗片。背鰭兩個,基底相接近,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棘粗大,第II棘則細長,第III背鰭棘極短,不明顯,不露出棘基深溝。尾柄具四至五列小棘。體背部褐色,腹部白色;有一黑帶從眼睛越過鰓裂到胸鰭基部,再向後偏折變寬至肛門及臀鰭基的前半部,此黑帶上緣有金色線,金色線在體中央分叉延伸至第二背鰭基中央;眼間隔有一寬藍帶,上有三條細黑線;尾柄有三角形黑斑,前緣鑲金線。第一背鰭色深,第二背鰭、臀鰭與胸鰭白色;尾鰭深色。
尖板機魨或尖棘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ecanthus aculeatus (Linnaeus, 1758)
體菱型;尾柄具3列小棘;體背部棕色;腹部白色;體側中央有一大型不規則黑斑向外放射;第一背鰭黑色,餘鰭白色;體長可達25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區。
棲息珊瑚礁區的肉食性魚類,因為體側獨具的抽象圖案,所以英名為「畢加索板機魨」,受到驚擾時會發出聲音。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板機魨科或鱗魨科(Family Balistidae),Trigger Fishes
鱗魨上科(Superfamily Balistoide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其脣形長而向下,彎如長鼻,故稱為「長魚」。產於非洲淡水中。
磨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雞隻於鬥雞前摩喙擦爪,躍躍欲試的動作。唐.陳鴻《東城老父傳》:「樹毛振翼,礪磨距,抑怒待勝;進退有期,隨鞭指低昂,不失昌度。」
南台鰕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燈籠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yctophum obtusirostre (Tåning, 1928)
體長形,側扁,背鰭前為身體之最高處。甚短,前端鈍而圓;口大而稍傾斜,上頜骨細長,而末端擴大,兩頜具絨毛狀小齒。胸鰭高位。臀鰭起點於背鰭基末端下方,臀鰭基明顯長於背鰭基。頭部發光器具Dn及Vn。身體發光器有:5個PO、4固VO、1個Pol。SAO呈一直線排列,並SAO3在VO3垂直線之後。2個Prc。雄魚具1~3個瓦狀 SUGL;雌魚具1~2個心狀INGL。
三大洋之熱帶海域,台灣西南及東北部海域,東沙島周邊水域至南海。
體長可達9公分,日間多棲息於200~400公尺之水層,夜間則上浮至100公尺以淺之水層覓食。
常為本省東港、大溪等地漁民以中層或底層拖網捕獲,可供食用或做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燈籠魚目(Order Myctophiformes)
燈籠魚形首目(Superorder Scopelomorpha)
燈籠魚科(Family Myctophidae),Lanternfishe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