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蠼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幼蟲,以舔拭附在卵上的真菌孢子以保持乾淨,並時時提防敵人的襲擊,防止卵被敵人吃掉,這種保護會持續到卵出之後;雌蟲會將食物代會巢內餵養幼蟲,更甚至還會吐出先前吃下去的食物來餵養幼蟲,但等到這些幼蟲長大後,就必須趕緊離巢而去,因為雌蠼螋將視長大後的幼蟲為獵物之一。蠼螋大約需蛻皮五次才會長成為成蟲,每一次蛻皮後,體型就會增大一點,觸角節數也會增多,然後外型就會越來越像成蟲。(註2) 美洲蠼螋美洲蠼螋沒有後翅,有些種類甚至也沒有革質的前短翅,觸角更是少於二十節,腹部的尾鉗通常都很短,而且雄美洲蠼螋身上的尾鉗大多是不對稱的。主要...
鴨嘴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跟黃昏時捕食。而雄獸的後肢通常有毒,如果被牠刺到會覺得劇烈疼痛。(註2) 繁殖小鴨嘴獸需要十多天才能化出來,從蛋中出,剛出生時,是看不見的,身上無毛,只有約2.5公分長。在繁殖的季節,鴨嘴獸媽媽會先挖掘一條常常的地洞,在裡面產下兩三枚卵;然後牠就伏在卵上,直到化,只有短暫離開。鴨嘴獸媽媽大概會用乳汁餵養幼獸直到五個月左右。而等到幼兒自己獨立生活後,主要面臨的敵人就是人類...
足絲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絲道產下成串的卵,然後用絲和小碎石蓋住卵,雌足絲蟻將一直守護這些卵,並且不停地舔舐和翻動,直到若蟲化,雌蟲還會用預先嚼碎的食物餵養若蟲。3. 雌蟲和若蟲吃各種植物,包含樹皮、落葉、苔蘚和地衣。雄性幾乎不吃東西,所以牠們的生命很短暫。足絲蟻分布也相當廣從沙漠到熱帶雨林幾乎都能夠找到他們。 正尾絲蟻典型的體型就是長長的圓柱型,有短足和構造簡單的咀嚼視口器,觸角有10-35節,大多都有親代照顧子代的行為。此種遍及全世界,以熱帶和亞熱帶為主,棲息地廣泛,從雨林到沙漠都可看到蹤跡。(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足絲蟻英文關鍵字...
海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條鰭亞綱。生活於海中,直立游動。頭像小馬,尾巴似象鼻,嘴呈管狀。全身包在骨質的環節所形成的硬殼中,尾巴能蜷曲捲物。雄性海馬尾部腹面有一卵囊,長三、四寸,雌海馬產卵於其中,以育小海馬。在中藥裡,晒乾的海馬可當強壯劑。也稱為「龍落子」。
甲殼類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但觸角卻非常大,主要以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為主要食物。繁殖期在秋季,水蚤會在泥中產卵,第二年春天則會化(在氣候溫暖的地方,成年水蚤化得特別快,但也常被魚類吃掉),水蚤的卵也常常附著在鳥類的爪上,然後被帶到其他地方。雖然名為水蚤,但其實並非真正的跳蚤,而是生活在湖泊和池塘中的小甲殼類動物。(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甲殼類動物英文關鍵字: crustacean 參考書目註1:動物奇觀,戴維伯尼爾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明天國際圖書合作出版...
蜣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昆蟲綱鞘翅目金龜子科。背有堅甲,全體黑色,富金屬光澤,常把人畜的糞便推轉成丸球,而慢慢食用,並產卵於糞上,化的幼蟲也以糞便為食。也稱為「虼螂」、「蛣蜣」、「轉丸」、「屎蚵蜋」。
薊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像針一樣。2. 薊馬的繁殖方式與蜜蜂、胡蜂和螞蟻相似。雌蟲有鋸齒狀且向下彎曲的產卵管。未受精的卵化為幼蟲,受精的卵化雌蟲。雌蟲把卵產在植物的內部組織裡。大部分的薊馬吸食植物的汁液,而有一種條紋薊馬卻只吃小昆蟲或花粉粒。薊馬通常都生活在植物多的地方,且多為農作物害蟲。薊馬為雜食性昆蟲,兼具草食和肉食性兩種食性。 條薊馬因為某些種類的食性,所以又稱為捕食性薊馬,這類薊馬的體色多為黃褐色或黑色,身體的橫切面大都是圓形。薊馬分布全世界,尤其是溫帶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禽鳥卵。唐.韓愈〈薦士〉詩:「鶴翎不天生,變化在啄菢。」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四一.牧養.六畜》:「養雞不菢法:母雞下卵時,日逐食內夾以麻子餵之,則常生卵不菢。」
紫羅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般十字花科的花型相當相似,且花色豐富,包含紅、紫、紫紅、粉紅和白色等,可結角果;而後者因雌蕊已完全化,無法受孕。(註1) 參考書目註1:吳淑芬(1995),《花的奇妙世界:四季花語錄160則》,臺北市:綠生活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頁24-25。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紫羅蘭英文關鍵字:Matthiola incana (L.) R. Br.
吳郭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鱸目慈鯛科。一種熱帶性的內陸魚。原產於非洲,種類很多。被引進臺灣的吳郭魚,為在來種,體小頭大,外表有一層黑膜。二次大戰後,郭啟彰與吳振輝從新加坡攜回的魚苗化養殖而成,為紀念他們引進之功,故以他們的姓氏命名。吳郭魚適應力強,繁殖容易,故成為淡水養殖的主要魚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