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8727 ms
共 12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組織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指組織成員在其工作場域中,彼此經由有意義的個人和小組的行動學習,持續進行知識的分享與創造,並形成組織智慧,以提升組織表現。(註1) 內容說明組織學習並非近年來的概念,早在1987年阿吉里斯(C.Argyris)和熊恩(D.A.Schon)共同出版《組織
|
觀察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察學習是學習者觀察到示範者的行為和該種行為的增強過程,雖然並未參與該種行為,也未直接獲得增強,卻可因此模仿示範者的行為,而完成學習,亦稱為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
觀察學習的理論是介於制約學習與認知學習之間的一種學習理論。由於學習者憑觀察別人因行為表現而得到獎賞,因而學到加強或抑制該行為,此種以認知歷程代替直接嘗試的學習,亦稱為無嘗試的學習(No-Trial Learning)。 觀察學習的歷程主要包括五個步驟:首先是學習者注意到示範者的行為;其次是學習者將所觀察到的知覺經驗貯存到記憶系統中;再次是學習者發展出複製此行為的能力;第四是... |
終身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終身教育。參見「終身教育」條。
|
成人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人學習論係在說明成人學習現象和指導或改進成人學習的理論架構。換言之,成人學習論就是在於說明成人學什麼、如何學習及為什麼學習,以促進對成人學習的了解,進而掌握學習的原理原則,提升成人學習的效率。由於成人教育的科際整合性質,成人學習的多樣化及成人教育者所受的訓練是一種實務取向,沒有感受到有探討理論的需要。因此,成人學習論的建立頗感困難,其發展亦相當遲緩。
早期對學習的研究,均偏重動物、兒童或青少年的學習,對成人學習問題進行思考、研究或著作出版一直要遲到二十世紀以後。主要的原因認為成人的學習和兒童的學習,並沒有什麼不同。第一次大戰後,美國及歐洲地區,才開始有學者注意到成人學習者的... |
學習過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過程(Learning process)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在認知學習過程與教學設計相統一的研究探索中,梅里爾的貢獻也是相當獨特的。梅里爾的「成分呈現論」是在加涅的學習條件論基礎上對微觀策略的具體化,在此基礎上又向「成分設計論」(componentdesign theory )過渡,並在20世紀80年代末逐漸著手「教學交易論」的研究與開發工...
|
自我學習;自我導向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學習(self-learning)和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以下簡稱自導學習)都是指學習者主動執行的個別學習,兩者的略微差異在於前者比較偏向日常用語,後者則是源自學術領域的用語。另外,在英文用字方面,源自希臘字的「autodidaxy」和「autodidacticism」,也是自我學習或自我教育之意。 自導學習的哲學概念源自於美國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的「自我實現」需求層次說,以及Carl Rogers的人本學習論──主張個體具有主動及持續自我發展的傾向。具體理論建構則在Cyril O. Houle於1961年出版《探索的心靈》(Th...
Knowles, M. S.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Cambridge.
郭麗玲(2002)。成功自我導向學習與五行。台北市:秀威資訊。 鄧運林(2000)。開放學習與自我導向學習。隔空教育論叢,12,27-46。 |
學習能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能力」是學習者透過心智的與操作性的活動而獲得的行為模式、態度和思維型式,這些能力受先天的和後天經驗的影響。基本上,學習能力又可分為智慧的能力和特質(traits)。
智慧的能力又分為一般的和特殊的;一般的能力即是所謂的智力,可由特殊的心理測量工具加以測量。智力是由許多很難區分的能力組合而成,最常被心理學家提及的有推理、文字理解、數字操作、空間知覺、聯結記憶和記憶廣度等。 特殊性的智慧能力通常都以對比式出現,又常被稱為認知方式,例如因神經生理的差異而有聽覺型對視覺型者;左半腦偏向(Left-hemisphere)對右半腦偏向(right-hemisphere... |
發現學習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現學習教學法目錄1 一、源起2 二、意義3 三、特點4 四、教育原理5 五、教室的特色6 六、教室布置7 關鍵字8 參考資料 一、源起1.民國59年,由美藉教授布克夫人,介紹到我國,是由英國改進傳統的教學法而來。 二、意義1.教師提供一些建設性的依據,提示一些問題,布置好各種不同的情境,讓幼兒依其興趣透過感覺想像、接觸觀察、實驗、討論等活動中發現學習。2.再由不斷的持續活動中,達成自我滿足、自發 |
發現式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iscovery Learning發現式學習係由布魯納(J.S. Bruner)所提倡,此種學習法依教材的性質而異,通常可分為下列五個學習步驟:發現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隨時提示學生留意尋求問題。學生可以從教科書中發現問題,也可以從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中發現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找到適當的問題,教師可以按照預定的教材,提示一連串的問題,使學生思考,以引起其研究...
|
環境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語言的習得與發展的學者分三派:一是環境論者:他們認為語言的獲得必須要有適當的環境,強調環境和學習對語言的獲得與發展有決定性影響;二是先天論者:認為人類的語言能力是先天遺傳的,以生物學和神經生理學作為理論的基礎,人類大腦具有其他動物大腦所沒有的語言區,而且語言的發展關鍵期在二至十一、十二歲,過了關鍵期才施以語言訓練,則難以有效;三是綜合環境論和先天論的觀點而立論者:從語言的認知結構發展來立論,以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來說明。
環境學習論者以模仿、增強、人際互動、母語學習說明環境決定語言的學習與發展。模仿論者除了認為兒童的語言學習...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