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刎頸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25∼前251),戰國時秦國國君,在位五十六年,卒諡昭襄。在位時用范雎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中,皆受挫於藺相如。 (8) 叱:呵斥、責罵。 (9) 肉袒負荊:裸露上身,背負荊條。袒,音ㄊㄢˇ,脫衣露出上身。荊,指荊木枝條製成的鞭子,古代用作刑杖。 (10) 寬:度量宏大、包容寬恕。 (11) 卒:終於。 (12) 驩:音ㄏㄨㄢ,通「歡」,友好。
全軍覆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留其愛子,精兵數萬,良將勁卒,猶不能固守,舉軍盡沒。號哭之聲,至今未已。如何正當國家休明之世,士馬強盛之時,而欲以駒犢齒虎口也?……」 〔注解〕 (1) 劉裕:西元356∼422,字德輿,小名寄奴,南朝宋武帝。曾為晉將,討桓玄之亂。又曾敉平長江上游割據勢力,統一江南;並兩次北伐,滅南燕、後秦。晉恭帝時篡晉,改國號宋,史稱「劉宋」。 (2) 關中:地名。位於今陝西省。東至函谷關,南至武關,西至散關,北至蕭關,位於四關之中,故名。〔參考資料〕另可參考:《資治通鑑.卷一二一.宋紀三.文帝元嘉六年》
漢摩拉比法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各式權力於己身,其在位期間漢摩拉比勤於朝政,關心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等各式發展,使得當時的巴比倫為一強盛國家。(註1)然在統一美索不達米亞後,漢摩拉比為維持王國的統一,必須調解臣民之間的內部糾紛,以維持王國內部的平衡,「為了不讓強者欺凌弱者,為了孤寡各得其所」,能更有效的統治國家,故漢摩拉比派遣群臣蒐集過去的法律條文(如拉薩爾為維護奴力主對奴隸的統治而編纂的《蘇美爾法典》及兩河流域過去其他國家法律等)(註2)及當時蘇美社會所共同遵守的傳統原則和慣例等編纂為《漢摩拉比法典》,不僅將地方性的法令和條例融合為法典條文,也將過去...
空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空洞無物,一無所有。[例]一個再強盛的國家,如果征戰連年,亦將國庫空虛,民生凋敝。
歸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歸向依附。《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下》:「今有吐谷渾、兩突厥、渾契苾、沙陀等,各率部眾歸附。」
肉袒負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25∼前251),戰國時秦國國君,在位五十六年,卒諡昭襄。在位時用范雎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中,皆受挫於藺相如。 (8) 叱:呵斥、責罵。 (9) 肉袒負荊:裸露上身,背負荊條。袒,音ㄊㄢˇ,脫衣露出上身。荊,指荊木枝條製成的鞭子,古代用作刑杖。 (10) 寬:度量宏大、包容饒恕。 (11) 卒:終於。 (12) 驩:音ㄏㄨㄢ,通「歡」,友好。 (13) 刎頸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見「刎頸之交」。
倭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明朝時期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倭寇是東亞地區對東亞海盜的貶稱,一般是指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沿岸的海盜,這些海盜被抓拿後一般報稱自己為日本人,故此又說是為日本海盜。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至今,倭寇釋義共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倭寇的組成最初都來自日本(時稱倭國),故此被統稱為倭寇。及至後期,由於日本國內政治形勢轉變,加上日本幕府管制,日本人出海搶掠船隻的事件減少。二說來自中國、東南亞和朝鮮的海商與海盜,他們依從著過去倭寇搶掠的方式繼續為禍於東海,因...
月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為西域古國。本居敦煌、祁連間,在今甘肅省中部西境及青海東境地,漢時為匈奴所破,西走,建都薄羅城,號「大月氏」。後漸強盛,在今印度河流域克什米爾、阿富汗及蔥嶺東西之地,其東留未去的,號「小月氏」,在今甘肅張掖及青海西寧等縣地。也稱為「大月氏」、「月支」。或讀為ㄖㄡˋ ㄓ ròu zhī,ㄖㄨˋ ㄓ rù zhī。
莫可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可奈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無可奈何」這句成語指的是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於《戰國策.燕策三》。戰國末期,秦國勢力強盛,不斷出兵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當時燕國是一個地處東北方的弱小國家,最初,燕王為了與秦國友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為人質,在秦國,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太子丹逃回燕國後,為了抵抗秦國的侵略,同時也為了報仇,便經人介紹認識了荊軻,請他作刺客,到秦國刺殺秦王。由於荊軻遲遲不出發,太子丹便催他趕快上路,荊軻說:「就算我到了秦國,秦王也不會見我啊!除非我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前往,也許就有機會見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得罪秦王,逃到燕國...
為之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可奈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無可奈何」這句成語指的是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於《戰國策.燕策三》。戰國末期,秦國勢力強盛,不斷出兵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當時燕國是一個地處東北方的弱小國家,最初,燕王為了與秦國友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為人質,在秦國,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太子丹逃回燕國後,為了抵抗秦國的侵略,同時也為了報仇,便經人介紹認識了荊軻,請他作刺客,到秦國刺殺秦王。由於荊軻遲遲不出發,太子丹便催他趕快上路,荊軻說:「就算我到了秦國,秦王也不會見我啊!除非我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前往,也許就有機會見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得罪秦王,逃到燕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