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抗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色嚴正不屈。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宋.蘇軾〈上劉侍讀書〉:「抗顏高議,自以無前。」
徒費脣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浪費言詞,無濟於事。《鏡花緣》第二八回:「九公何苦徒費脣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後學會再說罷。」也作「徒廢脣舌」。
別具隻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獨到的眼光或見解。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下卷自音譜以至雜論,選詞不多,別具隻眼,洵可為後學之津梁。」也作「獨具隻眼」、「隻眼獨具」。
縱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心所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心所欲」原作「從心所欲」,見於儒家的重要典籍《論語》一書中。《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述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其弟子自相問答的言語,由孔門後學記錄而成,為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為政〉篇中孔子自述生平修養進程,他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
教學設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objective)係指在教學活動前預期教學活動後學生從中將學習到甚麼。教學目標的確認是根據課程的性質、學生能力與個別差異及教師的教學經驗訂定。2.進行教學分析教學分析(instructional analysis)係指在教學目標之下,依據學生達成設定目標之過程中所需學習之技能的分析。3.檢查起點行為為了解學生對於新單元的學習是否具備足夠的先輩知識、技能,設計者需先檢查學生的起點行為。起點行為(entry behavior)係指學習新經驗前已經具備的基礎性經驗。4.訂定...
吳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年,1699年~1769年),福建和平縣人,幼年隨父母來臺,居住在鹿麻產(今嘉義縣竹崎鄉鹿滿村)。後學會阿里山番社語言,與原住民從事買賣,24歲時被任命為阿里山通事,後死於與原住民的衝突中。(註1) 吳鳳捨身傳說關於吳鳳「犧牲自己以革除原住民出草習俗」的真實性,學界仍未有定論。漢人及原住民兩方的說法更是大相逕庭。 分期學者浦忠成認為吳鳳傳說可分為三個時期:鄉野流傳與記錄時期、日人宣傳運用時期、國府儒化時期。(註2) 鄉野流傳與記錄時期鄉野流傳與記錄時期始自吳鳳去世開始,約一百年。此時期傳說在民間流傳,情節有增有減,但都...
水月鏡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空幻不實在。唐.裴休〈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方袍大達法師元秘塔碑銘〉:「空門正闢,法宇方開,崢嶸棟梁,一旦而摧,水月鏡像,無心去來,徒令後學,瞻仰徘徊。」《景德傳燈錄.卷一四.石頭希遷大師》:「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靈?」也作「鏡花水月」、「水月鏡花」。
懷特(Weiner)的歸因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穩定性。(3) 能控制性。 3. 懷特的歸因論在教育上的涵意(1) 根據學生自我歸因可預測此後學習動機。(2) 學生自我歸因雖未必正確但卻是重要的。(3) 長期消極歸因心態有礙於學生人格成長。(4) 教師的回饋是影響學生歸因的重要因素。(5) 師生互動中教師的回饋對學生歸因的影響。 4. 懷特歸因理論的摘要(1) 假設-尋求瞭解是行為的主要動機;歸納是對結果之複雜的資訊來源;透過對先前結果導因的知覺,未來的行為有部分已被決定。(2) 動機-預期、自尊、從事成就性活動之傾向,接受到歸因結果的影響。(3) 歸因歷程-...
陸九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其讀書最會疑,一疑便有覺,嘗謂學者:「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  著作:有後學所編的《語錄》一卷,《年譜》一卷,《遺書》三十三卷,今有《陸象山全集》行世。觀點:宋代理學,自胡璦(安定)、孫復(泰山)造其端,周敦頤(濂溪)、張載(橫渠)、程顥(明道)、程頤(伊川)繼其後。象山承濂溪、明道之緒,以繼往開來為己任,以辨義利、別是非、明夷夏、正人心為入手處。故其為學常大處著眼,追求源頭。以為宇宙即是吾心,理即吾心,吾心即理。理心合一,心正則一切皆正。此心此理,昭然宇宙之間,乃我固有,非由外鑠。故能存得此...
箕裘相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克紹箕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的一部分,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和上古時代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實體的禮俗早己不合現代實用,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理念,卻仍可作為後世的參考。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古時候好的鐵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縫合袍裘、獸皮,做為日後學習鑄冶鐵器的基礎;而一個製造弓箭的能手,他的兒子要先學習用竹子、柳條來編製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