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感化。《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吪。」漢.毛亨.傳:「吪,化也。」
顛顛倒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容事情不順。《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話說天下的事,惟有天意最深,天機最巧,人居世間,總被他顛顛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實,境界偶然。」《隋唐演義》第四二回:「人的事體,顛顛倒倒,離離合合,總難逆料,然惟平素在情義兩字上,信得真,用得力,隨處皆可感化人。」
感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動、感化。《紅樓夢》第五八回:「一心誠虔,就可感格了。」
勸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規勸感化。《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見沖天砲維新習氣過深,時時想要勸化他,常於閒談的時候乘機規勸。」
蕭牆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禍起蕭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去殺勝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德教感化殘暴的人,使不再為惡,便可以省去刑殺。參見「勝殘去殺」條。《梁書.卷二.武帝本紀中》:「思所以振民育德,去殺勝殘,解網更張,置之仁壽。」
導德齊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道德感化百姓,禮樂教導民眾,使民知廉恥而歸服。為仁政的方式。《舊唐書.卷六三.裴矩傳》:「此人受賂,誠合重誅;但陛下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德齊禮之義。」
風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詩歌的教育感化作用。語本《詩經.大序》:「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陳寔遺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陳寔以絲絹布匹贈送藏於屋梁上的盜賊。典出《後漢書.卷六二.陳寔傳》。後常以陳寔遺盜比喻義行善舉。如:「他以誠心義氣感化宵小流氓,導之於正途,可謂深具陳寔遺盜的精神。」
悲慘世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書名。法國作家雨果所寫的長篇小說。西元一八六二年出版。描寫一貧苦青年,因竊取一塊麵包而犯罪,屢次越獄,被判囚禁十九年,後因某主教的感化,盡力行善,然仍為殘酷的社會所不容。故事淒切動人,人道主義色彩頗濃。也譯作「孤星淚」。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