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靈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犀牛是一種神奇異獸,犀角有如線般的白紋,可相通兩端感應靈異。後比喻不須透過言語表達,便能讓彼此情意相投。唐.李商隱〈無題〉詩二首之一:「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只為俺,一自蟠桃會上逢。兩下把靈犀暗裡通。」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武帝時,未央宮前殿鐘無故自鳴,東方朔預測山恐會崩毀,故鐘先鳴。三日後果有山崩綿延二十餘里。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銅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句下劉孝標注引《東方朔傳》。比喻重大事件,彼此互相感應,互相影響。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三.槐西雜志三》:「此義易明。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不以遠而阻也。」
心理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個主要工具,包含「舞台」、「主角」、「團體」、「輔角」、「導演」。心理劇常使用的技巧包含暖身、心電感應、角色交換、替身、鏡觀、會心、移情等等。治療者的角色是整個劇場的導演,導演透過個案肢體表達、內心世界的呈現、輔角的選擇和心理位置的移動,來幫助主角去探索他本身的問題所在。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心理劇英文關鍵字:psychodrama 參考資料1. Marcia Karp等著,陳鏡如譯(2002)。心理劇入門手冊。台北:心理出版。2. 樊雪春、樊雪梅、凃冠如、樊蓉(2009)。諮商輔導學辭典。台北:五南。p.148
磁浮列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磁浮列車,它是在車體底部及兩側倒轉向上的頂部安裝磁鐵,在T形導軌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別設反作用板和感應鋼板,控制電磁鐵的電流,使電磁鐵和導軌間保持10~15毫米的間隙,並使導軌鋼板的吸引力與車輛的重力平衡,因而使車體懸浮於車道的導軌面上運行。(註1) 優點和缺點磁浮火車能懸浮在路軌上行駛,免除了火車與路軌之間的磨擦力,故能以高速飛馳。磁浮列車路軌壽命是80年,普通路軌只有60年,且磁浮列車啟動後39秒內即達到最高速度。估計未來的磁浮火車能以高達 500 km/h 的速度行駛,比現在最快的火車速度要高一倍。此外,磁浮火車...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期崇尚黃老學說,講究因循無為。然而董仲舒則在和漢武帝對話的過程中提出教育改革的重要建議,他相信「天人感應」,主張將所有學說統一到一家之上,為政治服務,提出「興太學以養士」,「重選舉以選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 東漢 初期,王充提出「人有善惡之分」,「性可教而為善」及「在所間染而善惡變藝」的觀點,主張國家大量興辦學校,並通過行政手段給予保護。後期,地方官辦學校逐漸變的有規模,學生也可以通過考試從低級學校升入高級學校,最終到太學學習。 魏晉南北朝 由於「喪亂弘多」,政局跌蕩,官學衰落,士族階層轉而從《老子》、...
孝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十一14 廣要道章•第十二15 廣至德章•第十三16 廣揚名章•第十四17 諫諍章•第十五18 感應章•第十六19 事君章•第十七20 喪親章•第十八 簡介《孝經》是儒家講孝道的主要典籍。相傳為曾子弟子所作,共十八章。是儒家講孝道之書,闡發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書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為鄭玄注,古文本為孔安國注。自唐玄宗注本頒行天下,孔、鄭兩注並廢。清嚴可均有鄭注輯本,宋邢昺疏。《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從成書開始,就以《經》命名,可見中國人認為「孝」是判斷人的行為和治理天下的一條法則。在十三經中,《孝經》是一部字...
靈犀相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兩人的心思、感覺能夠互相感應。如:「雙胞胎之間常會有靈犀相通的現象。」
授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給與、交付物品給人。明.徐元太《喻林.卷五三.人事門.貪昧》引《百喻經》:「有一人持歡喜丸授與小兒,小兒得已,貪其美味,不顧身物。」
二極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線射入PN接面,P區電洞、N區電子大量發生,產生電壓(光電效應)。藉由測量此電壓或電流,可作為光感應器使用。有PN、PIN、蕭特基、APD等類型。太陽電池也是利用此種效應。隧道二極體(Tunnel Diode)、江崎二極體(Esaki Diode)、透納二極體由日本人江崎玲於奈於1957年發明。是利用量子穿隧效應的作用,會出現在一定偏壓範圍內順向電壓增加時流通的電流量反而減少的「負電阻」的現象。這是最能耐受核輻射的半導體二極體。PIN二極體(P-intrinsic-N Diode)PN之間一層高電阻的半導體層,使少數...
董仲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從而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事蹟 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將中國帝王置於世界與宇宙的中心,是天上與地下間的樞紐。對下,帝王秉承天命,代天而治;對上,帝王為人世的代表, 承擔對上下四方祭祀的責任,遠古時領導者為大祭司政教合一的特色仍然存在。此說對帝王的吸引力是只要人民安居樂業,四時風調雨順,其政權便相當鞏固了。對儒者而言天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