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應、融合。《禮記.樂記》:「天地訢合,陰陽相得。」
心血來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緒像浪潮般的突起。指心中對人事的感應與預知。《封神演義》第三四回:「但凡神仙,煩惱、嗔痴、愛欲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動搖;心血來潮者,心中忽動耳。」亦用來比喻未經深思而突生的想法。《鏡花緣》第六回:「我們一時心血來潮,自然即去相救。」
感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感覺、感想、感受、感應
訊息處理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ong-term memory)等階段。其中感官收錄是指個體憑視、聽、嗅、味等感覺器官對外界刺激的感應(3秒以下);短期記憶是指感官收錄後在經注意而在時間延續到20秒以內的記憶,兼具運作的功能,能對訊息性質進行深一層認識與理解,而決定如何反應,或將訊息轉換為長期記憶與以保留;而長期記憶除了時限和記憶量與短期記憶不同外,所貯存的訊息性質亦不同,大致分為兩類記憶:一為有關生活情節實況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一為有關語文所表達之意義的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至於各階段之間如何產生雙向...
重見天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脫離黑暗,重新見到光明。比喻受壓迫的人得到自由,被冤屈的人得到伸雪。《三國演義》第二八回:「周倉頓首告曰:『倉乃一粗莽之夫,失身為盜,今遇將軍,如重見天日,豈忍復錯過。』」《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見外邊傳說仇家爹媽祈禱虔誠,又得夜珠力拒妖邪,大呼菩薩致得神明感應,帶挈他們重見天日,齊來拜謝。」也作「重睹天日」。
感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感應。《隋書.卷一三.音樂志上》:「夫音本乎太始,而生於人心,隨物感動,播於形氣。」《紅樓夢》第三九回:「他天天吃齋念佛,誰知就感動了觀音菩薩,夜裡來託夢。」
合作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肆、參考資料 壹、教學單元 一、主題教學主題為國中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康軒版本第六冊第二章的「電磁感應」。在實施九年一貫後,能力指標中並沒有列入學習”冷次定律”,但作者認為有其重要性,可以視課程進度選擇性教授,因此於教學活動中有補充加入冷次定律的內容,藉以加深學生的電磁學知識。 二、教學策略九年一貫強調以學生為本位,學生要學習帶得走的能力,因此教育政策傾向以建構主義為中心的教學原則。研究者認為符合建構主義精神的教學法雖多,卻沒有一定哪一個教學法是萬靈丹,也沒有哪一個教學法最好;但在自然科學這門學科上,因為強調自我探索...
答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感應。漢.蔡邕〈伯夷叔齊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禱請名山,求獲答應。」
交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交感、感應。《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感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感到、感觸、感應、覺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