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刻船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舟求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書生之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讀書人不切實際、不合時宜的見解。《官場現形記》第三一回:「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攀得高,跌得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擇手段往上爬的人,爬的地位愈高,失敗就愈慘重。《老殘遊記》第三回:「閣下以『高尚』二字許我,實過獎了。鄙人並非無志功名,一則性情過於疏放,不合時宜;二則俗說『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輕些的意思。」也作「爬得高,跌得重」。
清規戒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僧尼或道士應遵循的法規。後泛指規範制度。如:「這些清規戒律已經不合時宜,早就該修正了。」《濟公傳》第一回:「稟方丈知道,偺們廟中濟顛不守清規,偷盜廟中物件,按清規戒律之例治罪。」
寡見鮮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題與邪念萌發之前,就用禮節加以禁止約束,這樣就叫做預防。而利用學生接受教育的時機,給予教導,就是合於時宜。不超越學生的程度而循序漸進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順序。讓學生互相觀察而學習彼此的長處,就是觀摩、切磋。這四種方式,就是促使教育興盛、成功的原因。如果在邪惡的念頭和罪過發生後,再加以禁止,這時的教育就發揮不了作用,容易顯得格格不入而無法克服問題。過了應該學習的時期才去學習,即使花費相當的努力也難有成就。雜亂的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整個知識的系統性而缺乏條理。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研討,就會造成學識淺陋而見聞不廣。對朋友怠慢就違背了師長的教導;一旦言行偏差,就會荒廢了自己的學業。這六...
口伐舌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口誅筆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明末清初浙江山陰人。張岱不僅長於文學,且長於史學,重要的著作是《石匱書》。此書張岱寫了近五十年才脫稿,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是,有些看過此書的大老認為,《石匱書》雖然寫得很好,但是沒有順應潮流擁戴東林學派,恐怕不合時宜,張岱心中十分不服,在〈與李硯翁〉的信中強調了言論自由的重要,他認為,有健全的輿論才有健全的政治。又引到宋代呂祖謙的話:「見辱於市人,越宿而已忘;見辱於君子,萬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誅筆伐於蓽門圭竇之間,而老奸巨滑心喪膽落,得恃此權也。」意思是說:被一般人羞辱,過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就是君子為...
舞弄文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質問。其中嚴畯問孔明研究什麼經文典籍?孔明直言讀書時只知摘錄漂亮詞句,而不深入研究,思想陳腐不合時宜的儒生,是無法振興國家成就事業的。況且古時候的伊尹、姜子牙等人,都有匡扶天下的才能,也沒聽說他們一生中研究過什麼經文典籍,難道也要他們效法那些書生志得意滿於筆硯之間,評論是非長短,賣弄筆墨文辭?嚴畯聽得無言以對。這裡的「舞文弄墨」就是用來比喻賣弄筆墨文辭。
古調獨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比喻人的言行不合時宜。如:「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何必古調獨彈,引人側目?」
求劍刻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舟求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順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順乎時宜、不悖時勢。《左傳.成公十六年》:「禮以順時,信以守物。」《晉書.卷六.元帝紀》:「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